幾個匠人過來轉了一圈,敲敲打打一番後,立刻給這個簡易的印書器做了升級——他們給盛放小字的盤子加了一個翻轉器,讓它在從紙張上離開後會自動翻轉。
然後翻轉的小字們在上升到頂端的時候,就會變成正面朝上,隨即和墨盒相遇,完成上墨的工作。
簡單的說,這麼一改動之後,這個印刷機對於人工的需求就只有兩步:1、下壓,2、換紙。
其餘的理字和上墨都可以在作業板塊外完成,其印刷的速度提高了不是一點兩點,最重要的是,如此操作之後基本不存在差異,只要墨水足夠,,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玩過,就是不用自己加墨,每次敲章時候往下壓一下的那種印章,
我國的活字印刷術從發明到使用產生斷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印刷技術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的老辦法,還有一點是活字使用的還是刻字法而不是倒模,所以在人力上嚴格來說並沒有減少太多。活字推廣不開。
清朝有個人叫林春棋,從他十八歲開始花費了21年,耗費20多萬兩白銀,僱人鐫刻銅字四十多萬個,不是哪家書局都能有這個資金噠,不算時間成本,這一個字就是05兩白銀,哪怕是清朝這個價格也是特別可怕,更何況銅本來就是貨幣的原材料。
可能就是因為成本太高了,所以後來改了鉛鋅為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