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此名聞天下。
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曆七年,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嘉佑二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北宋嘉佑四年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北宋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定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北宋元豐三年改任滄州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
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豐四年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北宋元豐五年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
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北宋元豐六年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推動撫州學風。
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巜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
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醉翁亭記》曾鞏的名作,便體現了他的文學理念同時更展現了他的造詣與才華。
曾鞏寫作這篇文章的靈感與背景是源於歐陽公在滁州西南一泓泉水旁修建的亭子,在曾鞏託物言志寄情於景中透過讚頌歐陽修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他“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的思想與理念。
寫景記遊並不是他寫作的真正意圖,而是想借此文抒發儒家關心政治與積極的人生意識。歐陽修即使被貶滁州也不改自己的內心與志向,他憂國憂民,表面悠閒地於亭中游覽,心中卻澎湃著激越清明的政治豪情。這才是曾鞏真正想要表現和書寫的。
曾鞏倡導新古文,專業能力強,文以明道文,以似道才華,卓著豐富曠達。
除《醉心亭記外,曾鞏的《遊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等無論寫不寫景,抑或寫景多與少都熔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