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臣愚昧,為了家母, 不曾及時道出起衝突的實情, 此刻看來, 實為愚孝。”
“罷了。比起委屈自己、看哀家被言官磨煩,任誰是你,也會選擇避免給高堂雪上加霜。哀家倒是覺得,令堂教子有方——不是反話。”
“臣不敢說家母教子有方。臣自幼習文練武,全是家母竭力促成。她曾得到聲名在外的繡孃的真傳,為了讓臣過得寬裕些,常用繡品換取銀錢,大貼小補,不到四十歲,便患了眼疾,身子亦是每況愈下。臣能報答家母的,實在太少。”
“哀家給你兩日侍疾的假,趕緊回家去,讓下人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跟老人家亂說什麼。”裴行昭忍不住數落他,“你們這種人也真是邪了,在官場是明白人,只要碰到家事就一根兒筋,把管束下屬將士的那一套照搬到治家上不行?當家做主的是你,下人還能聽不進道理,存心惹令堂傷心?真有那種人,你能防多久?要是總細想這種事,早晚被你們氣死。”
英國公汗顏,賠罪之後也不耽擱,從速趕回家裡。
張閣老陪著裴行昭回了清涼殿。
裴行昭命人傳膳,和他一起用膳。
張閣老寬慰她:“言官要鬧事,不死在金殿上、宮門前,就是白折騰,他們比誰都明白,不會真去菜市口挨板子丟人現眼的。”
裴行昭不免發牢騷:“我坐上這位子,既不是造反,也不是挾持天子之故,怎麼就值得他們拉幫結夥地進宮給我扣帽子?有違祖制、阻塞言路?我真想阻塞的是他們的壽數。只恨我口才差,不能當場氣死幾個。”
張閣老聽得直笑,“你的口才要還算差,那我們就等於不會說話了。”
裴行昭當然也不會一味置氣,“眼下這事兒,您得讓宋閣老忙幾日了。他在言官那邊人緣兒差,可不等於在候缺的人面前人緣兒差,他大可以讓言官自己先打一打筆墨官司,掐一掐架。人心不齊,士林便不會跟著起鬨瞎鬧騰,立志做言官名垂青史的,能有幾個?這又不昏君佞臣當道的亂世。揭短兒罵人找茬的貨色,誰會瞧得起。再說了,庶出之人一向不少,方御史能否被士林在文章裡刨了祖墳,真不好說。”
“宋閣老臨走前跟我說了幾句,也是這意思。”張閣老道,“這次輔的確有用武之地。”
裴行昭終於也笑了,“以皇上總想偷懶、我容易發火的情勢來看,他的用武之地委實不小。”
當日直到宮門下鑰,無言官生事。
當晚,宋閣老在張閣老、吏部堂官的牽線搭橋之下,在酒樓設宴,與幾名候缺的文官細說原委,告知他們很可能補上一些官職的缺。
幾個人聽了,分別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言官那差事,做上癮了,原地不動十年二十年也不新鮮;做得不耐煩,找機會自請外放也完全可行。所以,言官在目前看起來絕不是香餑餑,但騎馬找馬總好過沒官可做。
而且,宋閣老說的要是實情,那就是方誠濡欠抽,撿他的漏一點兒都不用心虛。他們自然也明白,宋閣老給開方便之門,便是內閣同意的,也就是小太后默許的,自己便要識相些,向小太后表示一下誠意。
打定主意,幾個人相繼表示,會酌情盡力做一些事,起碼要讓經常走動的文人學子明白實情,而不是頭腦發熱地被有心人鼓動著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