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人而言,也是親手殺過人了。
殺人!
多麼沉重的一個詞語。
但卻偏偏被所有人輕描淡寫地帶過了,全部心神都投入在了法外狂徒張三的身上。
玩梗樂此不疲。
結合顧知書剛才所言的那些例子,的確,每個人都好像在日常生活裡,會有過陰暗的念頭。
但到底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真正把那些陰暗的念頭付諸行動呢?
也許這就是顧知書所說的,法治精神的薰陶,以及經過教育和道德培養,深藏在人們心中對良善的美好追求。
因為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所以當陰暗的念頭誕生時,才會感到愧疚和不安。
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沒有受到慾望的驅使,所以我一天下來,都可以心安理得,不會糾結於自己曾經犯下的“錯事”上,終日渾渾噩噩。
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會犯錯,也會有產生過不好念頭的時刻,但正是因為我們清醒地拒絕了這些惡念,所以我才能自我標榜,是一個好人。
邪惡與良善對立,法治與幽暗對立,明白法律的邊界在哪裡,可以讓每個人更好地審視內心,去追逐良善,這才是普法的意義所在啊!
而不是拿著一本法律條文,一字一句地細細斟酌,咬文嚼字,那是律師在法庭上的工作,而並非是大眾所渴望的需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至此,大家都已明白,顧知書要表達的含義了。
不由得都露出微笑,先前因風波所引起的一絲不快,徹底消失。
每個人都是有幽暗的,就算是哲學家也不例外,何況是區區一名律師?
當你能夠洞悉人心的幽暗時,也就能理解了他們的行為動機,此時,你有兩種選擇。
墜入黑暗,或者,追逐光明。
顧知書並不希望自己的聽眾們選擇前者,語重心長,於是他們讀懂了他想說的話。
電臺外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就變得寧靜了下來。
“很多年輕的朋友在我賬號底下留言,說自己時不時會陷入eo,經常會感到憤怒與抱怨。
看到一些讓人憤怒的事件,就會忍不住仗義執言。
甚至因此和人在網路上開始對噴,謾罵,經常把自己氣得沒有胃口吃飯。
他們問我該怎麼辦?
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很不好?
我想,人的憤怒它其實是有價值的,因為如果人徹底地失去怒氣,那社會可能就是死水一潭。
但是,我們不要成為怒氣的奴隸,凡事都要有節制。
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悲傷、痛苦、無奈,令人喪氣。但虛無會讓人喪上加喪。
我的建議是,保持良善。
不要因為外界的種種不公,使自己隨波逐流,放任自我的幽暗佔據心靈。
不要因為對一些事件無能為力,就灰心喪氣,感覺世界都充滿了灰暗。
有人說,一個分裂的王國是無法抵禦外敵的。同樣,一個分裂的人,也無法有尊嚴地面對生命。
良善就如海浪中的錨定,能指引我們人生的座標。
它可以讓我們自洽,讓我們告別虛無與虛榮,告別憂傷與eo,讓我們有尊嚴地面對生命,面對生活中無法掌控的明天。
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兩位大師的故事,這則故事的名稱,叫《寒山拾得》。
傳言,在唐代天台山國清寺,有兩位佛教史上著名詩僧,名為“寒山”與“拾得”,並稱“寒拾”。
二僧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一天,寒山問曰:世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