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著的現實意義。
對於一個積弊嚴重的社會,從上到下都瀰漫著沒落的風氣,身處其中的個人,要憑藉什麼樣的力量, 才能撬動這個萬斤巨人?
對安卉這個出版社的主編而言,這個命題擁有沉重的力量。
比起風花雪月的詩詞,她個人對這種沉重的話題更感興趣,也對這個宏大命題下的個人,懷抱有崇高敬意。
無論結果如何,當個人的眼中,看見的是朝代的頑痾,並且還身體力行去進行大手術。
也許這柄手術刀會割到大動脈,會引來非議,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但有病,就得治!
這是世間常理,是鐵一般的規律。
至此,王安石這個名字,在她心目中已經徹底變得栩栩如生起來。
最初只是一個蘇軾政治生涯中的政敵,一個絆腳石。
後來變成了一位“急功近利”,“肆意妄為”的古板官僚。
到現在,她眼中所看見的,卻是一位從苦難中成長,目光如炬,能見微知著,洞察帝國弊病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只是不過,讓人不免遺憾的是,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她好像早已被劇透,會以失敗的結局收尾。
但即便如此,透過顧知書對北宋朝廷內憂外患的種種描述,還是不免讓人內心的血液開始沸騰起來。
追逐烈日的夸父,向神發起衝鋒的騎士,哪怕結局是註定的,你能說這種壯烈的行為,沒有意義嗎?
並不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屬於是人類勇氣的讚歌,是責任,是擔當,是道義,更是熱愛!
如此熾熱真摯的情感,你怎能不去稱讚和歌頌呢?
其中展現的權謀、智慧、鬥爭和妥協,更是值得反覆回味咀嚼,這些,才是真正的精華,是充足的養分,是可以值得你人生變得更好的、真正的老師!
安卉已經對接下來的改革大戲,變得迫不及待起來。
“關於三個北宋社會最嚴重的問題,王安石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
關於土地兼併,他曾寫過一首詩表達自己的觀點,詩名很直白,就叫《兼併》。
‘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
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他在詩中描繪了夏商周三代聖王愛民如子,國家與百姓財產公有的理想社會。
王安石認為皇帝應該掌握天下大權,所有的財富分配都應出自天子,如果不能實行強力的中央集權,地方的官吏就會憑權力自肥。
他還說,某竊謂百姓所以養國家也,未聞以國家養百姓者也!
這方面的態度他終其一生都未嘗有絲毫改變。
有意思的是,蘇轍也讀過王安石的這首《兼併》,並且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一如他石頭般的性格一樣尖銳深刻。
蘇轍說,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橫,貧民安其貧而不匱,貧富相恃以為長久,而天下定矣。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
放在今天的語境裡,就等於指著王安石的鼻子說你仇富,你想劫富濟貧,你掠奪那些勤勞致富者的勞動所得,你是酷吏!
誰對誰錯,這裡不予置評,請各位聽眾朋友自己內心評估衡量。
關於治政的問題,在古代,有個階層叫做胥吏,所謂胥吏,就是官僚體系裡的基層人員,他們是朝廷一切政策的最終落實者。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這不就是官吏嗎?
還真不是。
傳統士大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官員,其實並不樂意參與具體而瑣屑的行政事務,他們追求的是以儒學思想,教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