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議事,其實就是聖人和內閣幾位大臣開小會。
安王畢竟沒得不太光彩,他的身後事不太適合放在朝上討論。
所以聖人特意在太極宮偏殿召集內閣諸臣,再添上太常寺卿,宗人府的官員,林林總總不超過兩掌之數。
白閣老和宋閣老對視一眼,白閣老上前奏對。
“諸臣為安王擬諡,恭請陛下御覽。”說著,白閣老拿出一份條陳來。白閣老說的是御覽,而不是請聖人選一個。這就表明,若是聖人願意,完全可以親自為安王點個諡號。
本朝諡法,親王用一字諡,郡王則為兩字,國公之下不與諡號。
內監接過首輔手中的條子,送到御前。
聖人開啟一看,呵,還真是各有論調。
條陳上有這幾個字。
惠、靈、懷、僖。
前面三個各有說法,唯獨僖字,是實打實地對安王不客氣了。
安王本人其實並無擾民之舉,然而他對國朝典章的視若無物,是群臣最為反感之處。況且安王本人沒有後嗣,便是從旁支選一個繼承安王爵位,新安王和舊安王之前血緣太遠,也不會為前任的諡號和朝臣為難。
畢竟誰無一死?等到自己百年之後,若是得個惡諡,那可是流傳千古的事。後人讀史,只瞧見個幽、荒、煬、厲、僖。
這可卻讓後人如何去想?可謂永生永世都翻不了身。
四個諡號裡,靈和僖是刑部呂尚書與太常寺卿等人擬議的。而惠字則是三位閣老開小會時,商議出來的。
陸太傅本就不欲摻和進這些雜事裡,他現在重掌詹事府,光是補齊東宮僚屬,就得聖人、太子處兩頭跑。
但無奈陸太傅本人為士林所傾,聖人對他又格外倚重,太子還有意讓陸太傅為自己講學,甘願在這個年紀重新做一回學生。只是東宮事未畢,太子妃又多病,一時沒騰出手來。
所以陸太傅雖然身子在這裡,但卻準備不發一言。
四個不同的諡號最精簡的結果,這也代表著對安王本人的不同定論。如果聖人有別的心思,朝臣也能省許多事。
而且重點根本不在於安王的諡號,而是在這之後,安王這一親王爵位的去留問題。
雖然說的是高皇后所出永世不降,但國朝兩百年,有謀反被除爵的,也有無子而國除的。最後傳承下來的,也就這三位了。
其中安王一脈還有可能面臨除爵的境地,畢竟安王直系早就凋零了。就連過世沒幾個月的安王祖上,也是旁支入繼的。
所以現在安王一系是除爵還是繼續傳承下去,全看聖人是怎麼想的。
對旁人而言,安王一系如何,和他們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可對白閣老而言不同,永襄世子是如今安王一系僅存的血脈,如果安王爵位還要傳承下去,永襄世子便是有力的提名人選。
畢竟從血緣上看,永襄世子是最合適,也是唯一的人選。可這其中還有聖人在
,鹿死誰手,尚無定論。如果聖人就此收回安王爵位,安王一系便到頭了。聖人派錦衣衛封存安王府庫,便未嘗沒有這個意思。
畢竟端王和懂定王再怎麼在內務府和理藩院斂財,也要擔心聚斂太過,會不會被御史彈劾。到時候積攢的家底被罰沒不說,還要擔個罪名在身上,實在是划不來。端、定兩府加起來,都不一定能比得過安王府。聖人縱是不差這點銀錢,可憑什麼白白送給旁人呢。永襄世子縱然是安王一脈,可和聖人的關係實在是遠了。
但其中最令人注目的,便是如果永襄世子真的繼承安王爵位,那他未來的妻子,也就是白閣老的孫女,便是親王妃了。
群臣又想起聖人明發上諭,要禮部和太常寺按著親王妃的制式為亦安行大婚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