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這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大規模叛亂,給唐朝的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
一、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1. 政治方面
唐玄宗後期,政治逐漸腐敗。李林甫專權長達十九年,他排斥異己,打壓正直之士,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阿諛奉承之風。楊國忠憑藉楊貴妃的裙帶關係上位後,與李林甫爭權奪利,在李林甫死後獨攬大權。他驕橫跋扈,任人唯親,大肆斂財,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矛盾與混亂。同時,唐朝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制度,節度使權力過重,集軍事、行政、財政大權於一身,且長期駐守邊疆,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雛形,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逐漸削弱。
2. 經濟方面
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發展,土地兼併現象愈發嚴重。貴族、官僚和富商大量兼併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壞,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農或流民。而唐朝的稅收制度卻未能及時做出調整,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逐漸積累。
3. 軍事方面
為了防禦邊疆,唐朝在邊境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節度使掌控的軍隊數量不斷增加,並且由於長期征戰,軍隊戰鬥力較強。其中,安祿山所統領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兵力最為雄厚,擁兵近二十萬。而唐朝中央的禁軍數量相對較少,且久疏戰陣,戰鬥力遠不及邊疆節度使的軍隊,軍事力量的失衡為叛亂提供了可能。
二、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祿山,作為一名胡人將領,狡黠聰慧且善於迎合唐玄宗與楊貴妃。他憑藉戰功和諂媚之術深得唐玄宗的信任,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等重要職位,勢力迅速膨脹。
天寶十四載(755 年)十一月,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叛亂。他率領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一路南下。由於唐朝多年來的和平穩定,軍隊疏於防範,叛軍起初進展極為順利。河北地區的郡縣紛紛望風而降,安祿山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大部分地區。
三、安史之亂的過程
1. 叛軍初期的勝利進軍
安祿山叛軍沿著今京廣線一路南下,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唐朝地方軍隊由於缺乏準備和訓練,難以抵擋叛軍的攻勢。在河南地區,安祿山的軍隊擊敗了封常清所率領的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洛陽城也很快被叛軍攻陷。封常清與高仙芝退守潼關,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意圖憑藉潼關天險阻擋叛軍西進。但唐玄宗聽信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斬首,改派哥舒翰鎮守潼關。
2. 潼關保衛戰與唐玄宗的錯誤決策
哥舒翰到任後,繼續堅守潼關。他深知叛軍雖然來勢洶洶,但長途跋涉,後勤補給困難,只要堅守潼關,叛軍必然會陷入困境。然而,楊國忠與哥舒翰之間存在矛盾,楊國忠擔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對自己不利,便向唐玄宗進讒言,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戰。哥舒翰無奈之下,只得率領二十萬大軍出關與叛軍決戰。結果在靈寶遭遇叛軍埋伏,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後,長安門戶大開,唐玄宗驚慌失措,率領百官和後宮倉皇出逃。
3. 馬嵬驛之變
唐玄宗一行逃至馬嵬驛時,士兵譁變。他們認為安史之亂是由楊國忠引起的,要求處死楊國忠。在混亂中,楊國忠被士兵殺死,楊貴妃也被賜死。馬嵬驛之變後,唐玄宗繼續逃往成都,而太子李亨則北上靈武,在眾人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即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朝由此出現了兩位皇帝並存的局面。
4. 叛軍內部的矛盾與分裂
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