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人亭大戰已經過去了三個月,時間來到了年末。
在過去的三個月中,泰山軍從中人亭乘勝追擊。
再以董訪為左路軍,楊茂為中路軍,張旦為右路軍。董訪和楊茂負責北上入幽州,張旦則於中山一帶順著滹沱水東下,略定中山、河間、渤海三郡。
一路上,三軍所過,沿路郡縣望風而降。先後陷唐縣、范陽等北地大城。
董訪和楊茂的軍隊在進入幽州後,直到在易水一帶才遭遇了漢軍的抵抗。
易水邊有城名故安,為當年燕國所設之下都。城雖小卻有當車之志。
幽州故安令在部分北潰鎮北軍的支援下,於易水岸邊紮營,準備抗拒楊茂部入幽。
也不能說這個故安令真的就是夜郎自大,實際上,這故安也是有說道的,在日後這裡將會被公孫瓚改名為易京,公孫氏集團在界橋大敗之後,據此依舊頑強存活了三年。
可見此地之利。
而這故安之所以易守,全因城南的那條易水河。這裡也就是昔日燕太子丹送荊軻使團去秦的易水。
正是在這易水之畔,荊軻使團沿易水經蒲陰陘穿過太行山進入幷州地區,爾後過大河,涉渭水,最終抵達咸陽。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易水之重要,它是連同幽州之地到幷州的蒲陰陘的重要水道。
但更重要的是,自春秋以來,此地燕國無論是抗拒南面的中山國還是之後的趙國,皆是以易水為防線。
可以說,這名故安令打算依託易水來抵抗楊茂軍入幽州,並不能說是狂妄自大。
但這名故安令卻並不真正瞭解燕國的歷史,至少不是全瞭解。
實際上,燕國在抵禦趙國侵犯中,並不是完全依託於易水的,因為在這之後就是一馬平川的幽州平原,古都薊城就距此不過百里,太過危險。
所以燕人實際上是在易水以南的徐水,故又稱南易水,建立防線的。在這條河流上,燕人依託河防建立了一系列河長城,至今都還存在。
但作為這條燕長城樞紐的樊輿亭和北新城,先後不經抵抗就投降了。
所以這故安令即便有這個意識,也只能徒呼奈何。
實際上,這也是在中人亭大戰後,幽州目前的難處,那就是幽州不是沒有防禦線的。
燕國和趙國相抗數百年,實際上早就構建了一條完善的南北防禦線。
這條平原的西段就是剛剛說的,由南易水和北易水共同構建的兩條河防。而在防線的東段,則是拒馬河的下游為防線。
可以說,幽州在這個時候還是全有這條防線的。
但問題是,此時的幽州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排程和指揮,根本無法協同配合。
所以這些防線其實也就是空有其表了。
果不其然。
在得知故安令出城拒守易水,在楊茂西邊的董訪部直接和楊茂打起了配合。
董訪以呂翔為輕兵,從易水上游夜渡,爾後直插易縣兵的後方。
本就不多的漢兵在擔心後路被截後,於是放棄易水防線,向北突圍。
他們做的打算是繼續北上,投靠涿郡的長史齊周。
在那裡齊周正集結著幽州豪強們最後的力量繼續負隅頑抗。
這些幽地豪強打的心思誰都看得出來,就是節節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等到提泰山軍糧秣消耗盡了,還能不走
但幽州的形勢到了九月末,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因為連續兩年的戰亂耗盡了百姓們的存糧,就是中人之家也將留作種子的糧食吃完了。
到了本年九月,幽州的秋收再一次因為鎮北軍大潰而耽擱。潰退到幽州的亂兵盜收劫掠著鄉間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