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薄。
————
【司馬遷最初他在《報任安書》中說“(李陵)欲得其當而報於漢”。
但後來《史記》中卻說“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怕是到了最後,司馬遷自己也覺得他為李陵折辱至此十分不值。】
【本來這個故事就該如此蓋棺定論。
無非討論一下李陵是否詐降,劉徹是否不分青紅皂白,司馬遷冤不冤而已。】
【但是架不住,後人陰謀論啊。】
【東漢學者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司馬)遷蠶室。”照此說法,在司馬遷受腐刑一案中,李陵投降匈奴只是誘因,更深層的原因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過分指責和揭露景帝、武帝父子在位時的過錯。不巧的是,該篇後來被漢武帝御覽,憤怒的漢武帝當即令人刪去。李陵投降匈奴後,司馬遷替其求情,漢武帝便藉故發火,將司馬遷處了腐刑。】
【往前追溯,衛宏的觀點實際上源於西漢末年的宗室劉歆。
劉歆是西漢劉向之子、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
他在《西京雜記》中稱:“漢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
太史公司馬談,世為太史。
子遷,年十三,使乘傳行天下,求古諸侯史記,續孔氏古文,序世事,作傳百三十卷,五十萬字。
談死,子遷以世官復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計,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馬氏本古周史佚後也。
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
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
有怨言,下獄死。
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事而已,不復用其子孫。”】
【司馬遷的具體死亡時間存疑。
一說:因報任安書惹怒漢武帝被處死。
二說:死於巫蠱之禍。
三說:正常老死。】
【而在劉歆認為,“李陵之禍”為漢武帝提供了處置司馬遷的藉口,同時也激起了司馬遷日後的怨恨。這種怨恨,在他受刑之後再次爆發出來,從而導致其再下獄,最終身死獄中的結局。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位期間,將太史公這個官職改為太史令,只是履行太史公此前負責的文書工作而已,不再任用司馬氏子弟為史官。】
【這種觀點隨著儒家的越來越獨大,扶搖直上九萬里,成了抨擊劉徹的最好把柄。】
【劉徹在古代的評價幾乎和始皇畫等號的。】
【如今我們看來這屬於高評價了,但拾柒提過:始皇在古代的代名詞是暴虐。
這已經是指著鼻子罵劉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