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
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誇大過錯,陷人於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
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
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
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後,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裡並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拼死效命的行動,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
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
【但是這番話被劉徹認為是司馬遷攻擊李廣利等人救援不利。
判了司馬遷誣罔主上的罪名,下獄。】
【哎,有的時候實在不是拾柒不尊重祖宗。
太史公您老人家要不要聯絡前因後果想一想?
漢武帝讓他運糧,他心高氣傲不幹,立下軍令狀,說要大破匈奴。
結果呢?
不僅敗了,還投降了?】
【歷朝歷代但凡立下軍令狀就不是一般的事,要麼做到要麼死。】
【天漢四年,漢武帝又以公孫敖為因杅將軍,讓其率步騎4萬配合李廣利出征匈奴。這一次,公孫敖的運氣沒比李陵好多少。他帶出去的4萬部隊,多數折損於匈奴主力之手。撤兵回朝後,公孫敖遭到了漢武帝的問責。為了減輕自己的罪名,他只能將這一切的過錯歸咎於李陵,胡謅一語:“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
公孫敖的話並無依據,且最後被證實替匈奴人練兵的,是另一名漢朝降將李緒,而非李陵。但那一刻,漢武帝顯然已經完全泯滅了他對李陵的最後一絲信任。他將李陵留在漢朝的族人盡數殺光,替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受此牽連,獲罪下獄,徘徊在生死邊緣。】
【不管李陵之前是不是詐降,此刻變成了真降。】
【漢武帝有錯嗎?
有,不分青紅皂白。
司馬遷有錯嗎?
有,不分前因後果。
李陵有錯嗎?
有,而且還很大。
你的祖父李廣因為沒有成功攻擊到匈奴直接拔刀自刎。
詐降?
詐降不應該是戰前使用的戰術嗎?
打不過了,彈盡糧絕了,這能叫詐降?
這不應該是怕死嗎?】
————
大漢,長安。
“臣有罪。”李廣跪在地上。
劉徹看著鬚髮偏白,痛哭流涕的李廣實在是提不起憐憫之心。
打不過,不丟人,看後輩言語除了衛青和霍去病,其他人對匈奴鮮有勝仗。
可李陵怎麼能立下軍令狀之後又投降了呢?
當真是心比天高,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