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紹死裡逃生當然對陳欽的忠義有所表示,不僅將陳欽的兒子放在自己兒子身邊作了伴讀,還許了陳欽一個弟弟做了官。
但當時許攸則建議袁紹得為陳欽的家鄉賜名造碑。
他告訴袁紹,對於陳欽兄弟、兒子的賞賜固然是應該的,但這並不能宣揚陳欽的忠義,也不能使人記住。
而如果將陳欽的家鄉改名,還為其立碑記傳,那往來人才能看到這忠義之舉,那精神才能被宣揚。
正是許攸的這份建議,袁紹專門將陳欽的家鄉玉泉裡改名為了憫忠裡,還在道左交通道上專門為陳欽立下神道碑,宣揚陳欽的忠義事蹟。
不僅如此,袁紹還免除了憫忠裡上下三年的徭役和賦稅,好讓陳欽的家鄉都受他的恩澤。
所以當許攸看到這裡竟然就是憫忠裡的時候,簡直大喜過望。
在他想來,此裡上下因他建議而被豁免了三年徭役,那得是多大的恩情啊。
所以,三年粟稅換你一碗米粥,不過分吧。
於是,勉強拖著疲憊的身體,許攸走進了憫忠裡。
但等他走進里社後,眼前的場景卻讓許攸大為吃驚。
不說家家戶戶掛上白幡吧,那也是三步一面,五步一幡,走在其間,直如鬼蜮。
這一變故讓許攸大為警惕,難道泰山軍已經殺入豫州了
正是這份警惕,讓他沒有冒然去敲裡戶門,而是走到了深處的一處神廟。
此廟裡正是供奉了陳欽,甚至還有一廟祝做日常打掃。
這處廟倒是潔淨不少,但許攸心中的警惕卻絲毫不見少的,反而硬生生忍著餓,一直在角落裡躲到了天黑。
然後趁著夜色,許攸敲開了廟門。
一個垂垂老者開啟了門扉,他在看到許攸後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將他引入了偏廂。
他看著飢腸轆轆的許攸,問道:
“寺裡也並沒有多少吃食,但許你一碗米粥還是可以的。”
說完,也不理會許攸,就去淘洗粟米,準備熬粥了。
許攸盤在木地板上休息,看著老叟在院中忙碌,忽然問了一個問題:
“老漢,我以前也來過這憫忠裡,原先這裡不說殷實饒富吧,但也人丁興旺。後來不還聽說陳公開恩,免了你們裡三年稅賦嗎按理說這日子應該是越過越好的。但我今天故地重遊,卻沒想到這裡蕭條至此。這是何原因呀”
那廟祝正在淘米,還順手洗了一把韭菜準備放進陶甕中,可聽到許攸問這話的時候,卻直接將韭菜倒掉了,他扭頭就怒罵:
“什麼開恩,你這娃子曉得什麼”
說完,那廟祝擊將這些年來憫忠裡發生的事情一一說來。
原來上面是免了憫忠裡三年勞役和稅賦不假,但先是讓里社在道邊修建了神道碑,然後又起了一處神廟,這些都是讓里社自己出人出力。
這兩事其實也能接受,畢竟這也是他們全里人的驕傲,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被立碑供奉的。
但後面的事卻越來越離譜了。
先是在里社外六里的地方,郡裡說要建一處驛站。
憫忠裡的道路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它就靠近潁川到大谷關的官道上,是潁川進入京都的必經之地。
所以修驛站是好事,而且憫忠社的人也會因此受益,畢竟商旅來的多了,他們這些人就是租賃一些空地做貨場,也能掙到錢。
但偏偏離譜的是,這驛站被建好後,這一應供給卻全部都是由憫忠社來負擔的。
而且上頭還說了,這些並不是原先的勞役和稅賦,陳公是免了之前的,但這些車馬稅卻是新的。
沒辦法,憫忠社都是一群黔首,最有勢力的人家就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