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仍在殿內的司馬懿沒有出聲,不說他目前並沒有想要幹掉曹丕自立為帝,就說這麼一個當街殺皇帝的操作,他同樣不是很理解。
【此後,天命、神鬼、宗教多方混戰,你來我往,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推崇各種信仰已經成了一種常態,甚至出現了四度出家、被大臣和朝廷用錢贖回的梁武帝蕭衍這樣的皇帝。】
【這樣的混亂一直持續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尊崇道教,試圖透過李家和老子的聯絡為唐朝加上一層光環。】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世民終於從天命、神鬼、宗教中掙脫而出,在漢室的天命不再奏效,而南北朝加上隋朝已經親身試驗過神鬼和宗教,證明同樣無效後,終於,李世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漢朝,元狩四年。
董仲舒手持絲帛,時不時奮筆疾書。對於這段內容,他可太關心、太感興趣了。
他創立的說法,他自然清楚,這套理論從根本上講,是在為如今的皇帝陛下服務,只是在能夠被皇帝認同的基礎上,他嘗試在其中加入了種種儒家觀點。
如此一來,儒家終究是得到了天子的認可,得以在百家中獨佔鰲頭、奪得最終的勝利。
而這樣的理論,能夠持續四百年,確實足夠了。雖然他也希望能夠更長久一些,但神蹟中那個司馬家的操作屬實讓人無法預料。
那麼,這位唐太宗陛下,又能從哪裡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董仲舒開始思考,除去天命、神鬼、宗教,還有什麼?
“人,還有人!”他喃喃道,不論是天命,還是神鬼,亦或者宗教,終究是“天”,而與“天”相對的,只有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既然“天”走不通了,為什麼不從“人”——也就是“民”來走呢?這並非是一個全新的空白的領域,歷史上的諸位大家對於“民”同樣有著諸多論述。】
【早在《尚書》中,就有著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觀點。】
【既然“民”如此重要,甚至“天必從之”,那麼,如若能夠被“民”所認可,那難道不是說明了皇帝的正統性嗎?】
【這確實是一個新的角度,但李世民有去嘗試的自信和底氣。他的個人能力、功業、以及出眾的臣屬都能夠支援他去嘗試一番。】
【事實證明,他的嘗試是正確的。】
【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所有人的目光開始看到“民”,論述皇權的正統神聖性也加入了“民”的內容,任何政策、理念也開始用“民”作為衡量標準,而非天地神鬼宗教祥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一條路,一直走了下去。】
【只要你的功績光輝燦爛,澤被天下萬民,統合天下,你就是正統,你就是天命。宋太祖趙匡胤以此為正統,明太祖朱元璋以此為正統,就連與北宋同時期的遼朝同樣以此論證自己的正統。】
唐朝,貞觀三年。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啊!”李二陛下自玄武門競爭上崗以來就沉鬱無比的臉上終於又掛上了笑意,他翻遍經史,與群臣探討了無數遍,又從各種途徑蒐集各地的情況,所求的不就是這樣一個方針理念嗎?
關於“民”,他也好,群臣也罷,其實只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設想,眼下也只是謹慎嘗試,力求能夠將這樣的理念施行下去。
如今,神蹟肯定了他的做法,贊同了他的理念,給了他更大的自信。
想到這裡,他又不忘提醒心腹重臣們:“雖然這條路是對的,但還要小心謹慎,切不可一時忘形。”畢竟還要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