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奇怪,但遼朝,一個已經建國,且還設立了不少中原王朝官職的王朝,還維持著這樣的傳統制度,卻足以讓人驚訝。畢竟,之前南北朝時期,北朝也不乏外族,但他們大都最終也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京城,建立宮城,定居在裡面處理各項事務。
“所以,遼朝的幾個京城——也多半都是象徵意義,遼朝設立各個京城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便於統治一片區域,同時為了向漢制靠攏……而這些京城並不如大唐一般具有中心的意義和權力。”李世民推測。
畢竟,就連皇帝都始終遷徙,住在行宮中,中央朝廷也不曾固定在某一個京城,那遼朝的京城的權力和意義就已經被大幅度削弱了——皇帝所在,才是真正的核心,而不是某些名頭。
或許,之前神蹟中說遼朝的契丹人始終有著騎射的水平,連后妃也同樣如此,這種情況和遼朝一直施行遊牧式的行朝也有關係?
宋朝,開寶年間。
趙德昭對遼國的這種制度也頗為服氣,皇帝一直四處移動,朝廷也一直四處移動,中央官署也在四處移動……北面官一直移動,就連漢人為主的南面官也同樣跟著皇帝移動……
他想一想就覺得難以忍受。
【遼朝皇帝的行宮也可以稱為翰魯朵,而與遼朝中央四時遊動的制度相對應的,則是四時捺缽制。】
【捺缽並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地方,而是遼朝皇帝所到之處。】
【簡單說來,皇帝所居者,謂之翰魯朵;皇帝所至者,謂之捺缽。而到了捺缽之後,仍居於翰魯朵、也就是行宮之中。】
【每一任皇帝都會擁有自己的翰魯朵,他的子嗣也將會繼續居留在他的翰魯朵中,若是其中一個子嗣繼承了皇位,就自動分離出去,重新建立一個翰魯朵,新帝的子孫也歸屬於新帝所建的翰魯朵。】
【原有的翰魯朵並不取消,也並不會停留在一處,而是繼續隨同新帝的翰魯朵四時遷徙。】
【當然,既然翰魯朵也可以稱為行宮,那麼對於各個皇帝的翰魯朵也可以稱為某一宮,如遼太祖的弘義宮,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永興宮。】
【因而,整個皇族除去分守一地的成員之外,其餘不少都是要隨著皇帝四處遷徙的。而隨著皇帝四時遷徙的不只有橫帳皇族,還有幾個國舅帳。】
【因而,整個遼朝以皇帝為中心的遷徙組織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部落:有著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及其職官,即所謂“扈從百官”;有著皇族成員、諸斡魯朵人戶及數以千計的禁衛士卒;有著“遼內四部族”眾多的部落成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肯定道::“這確實已經可以算得上一個部落了。”這樣龐大的參與人數,又有處理事務的官員,負責護衛和臨時作戰的禁衛士卒;而橫帳皇族和國舅族都在,也使得這個“部落”可以正常通婚不受地理影響。
而這翰魯朵的設定條件……有幾個皇帝就有幾個翰魯朵嗎?劉徹想道,不過,也不能排除例外的情況。比如太后攝政,臨朝稱制——畢竟大漢不乏有這種情況,那既然太后需要處理各項事務,她們是否也會設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翰魯朵?或者一個近似於翰魯朵的存在?
“不過,難道遼朝因為是一個遊牧王朝的原因,對待祖先祭祀方面也與中原不同?”一名大臣道,顯然對這一點非常在意。
那可是祖先祭祀啊!
劉徹嫌棄地看了他一眼,覺得這個人好像不太會動腦子:“難道他們不能把祖廟、祭祀的地點都放在行宮之中嗎?”既然基本制度是行朝,那祭祖有什麼難的,把祖廟什麼的也變成一個能夠跟著走的不就行了嗎。
不過,這種到處跑也不是沒有好處,起碼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