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出現南北朝一首敘事詩巜木蘭辭》中,南北朝北魏,收錄於【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壓【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紀隋唐文人潤色,明代文學家徐渭【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西方專家在蒙古某個地區發現兩具1800年前的骸骨證明花木蘭是真實存在,要知道花木蘭的故事離現代社會1600多年。並且流傳到西方,華夏曆史英雄無數,為什麼西方還將其拍成電影和動畫片,原因符合西方女權思想,而不是瞭解華夏文明和文化。
花木蘭歷史背景是北魏與柔然國柔然遊牧族經常有衝突,柔然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丁上前線,木蘭父親年歲已高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又無兄長,弟弟年幼木蘭才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啟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即要上陣殺敵又要隱藏女兒身,比其他軍人更艱難,從普通一卒憑戰功成將軍,花木蘭作戰的地區好與【木蘭詩】中提及的燕然山,黑山對上。【木蘭詩】進入中學課本,為千千萬萬人傳頌,並且戲劇化,舞臺化,甚至拍成電影和動漫,她的精神激勵無數箇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勇氣,可歌可泣。花木蘭還存在姓氏之爭,出生地之爭,有人講木蘭姓魏,姓朱,姓韓,明代徐渴在戲劇(四聲猿)中說她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也有一說姓朱文祿是一名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花袁氏。這是比較普遍接受的說法,明清小說,戲劇變動較大花木蘭人物形象外來外豐滿卻讓我們離真實的花木蘭漸行漸遠。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也提到:“木蘭,朱氏女子,代夫出征。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補充【樂府題解】有關花木蘭的缺失,唐代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匙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畫與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木蘭傳說故事在唐代已紀膾炙人口,此外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戒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以來,蓋為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木蘭故事傳頌千年至今歸功於【木蘭辭】。歷代都有紀念花木蘭的,木蘭祠建於宋朝,金代泰和年間1201一1208年烏林答撤忽剌重修大殿,獻殿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元,明清皆有修繕新建其祠堂廟,立有碑文。可惜抗日戰爭43年毀於戰火。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忠孝剛烈已深入人心,也是華夏曆史傑出的女性與軍事家,其名永遠為後世牢記與崇拜。當然在歷史上遠遠不止這些已知的巾幗英雄,還有無數無名英雄,因為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導致沒有記錄,又是那些無恥無知的儒生故意錯誤解讀男尊女卑的正解,變成其殘害古代女性的工具,這也是後世現代社會批判孔孟之道的原因卻讓孔子背黑禍。唐朝也有巾幗英雄,對巾幗英雄的理解廣泛化,不僅僅指戰場上保家衛國的女將軍,也逐步沿延到愛國主義思想的女性或者女性政治家,科學家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巾幗英雄榜,唐朝】
巾幗英雄樊梨花,也是歷史上存在的英雄人物,也的確是一位女將軍。唐朝貞觀年間的人物,後世對樊梨花的演澤不完全正確,但基本設定是一樣的。樊梨花其父是西突辰寒江關關主,後投唐,其父樊洪原是隋朝之將,隋朝滅亡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嫁於大唐名將薛禮字仁貴之子薛丁山為妻,薛丁山多為虛構人物,在民間傳說中樊梨花是一位敢愛敢恨,胸懷寬廣,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