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884 年),唐末農民軍領袖、大齊政權建立者。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黃巢出生於曹州冤句的鹽商家庭,善於騎馬射箭,喜愛結交豪傑之士,也讀過書,會寫詩做文章,但成年後曾數次應試進士科,均沒有考中。
2. 起義過程:
響應起兵:乾符二年(875 年),濮州的名盜王仙芝率眾在長垣起事,黃巢立馬響應,與王仙芝兩支農民軍會合後,並肩作戰,橫行山東,歸附者眾多。
王黃分裂:王仙芝曾動搖於唐廷的招安,黃巢因朝廷沒有封賞自己,不同意招安,兩人產生分歧,後分道揚鑣。乾符五年(878 年),王仙芝戰敗被殺,其部眾由將領尚讓率領,北上投依黃巢,黃巢被推舉為王,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官分職,建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
南征北伐:隨後,黃巢揮師渡江,進攻江南、福建、廣州等地,又從廣州向西北進軍,連下多地。廣明元年(880 年),黃巢率軍進入長安,長安城內百姓夾道歡迎。
3. 建立政權:黃巢佔領長安後,於 880 年十二月十三日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年號為“金統”。
4. 政權結局:大齊政權建立後,黃巢等人安於現狀,麻痺輕敵,沒有乘勝追擊殘餘唐軍,使得唐廷有時間重新調兵遣將。同時,黃巢任命的同州防禦使朱溫叛變,給大齊政權帶來重大打擊。中和三年(883 年),黃巢撤出長安,轉入河南,進攻陳州時遇到頑強抵抗。中和四年(884 年),黃巢率千餘人退至泰山狼虎谷後自刎身亡。
5. 歷史影響:
提出口號:黃巢率領的農民軍第一次提出了“均平”的口號,這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的第一次。
打擊唐朝統治:黃巢起義使唐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極大地打擊了地主階級,抑制了土地兼併,為宋代經濟繁榮開闢了道路。同時,起義掃蕩了世族門閥制度,推動了五代十國和北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其失敗的經驗教訓也成為後代革命人民有益的歷史借鑑。
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1. 詩句解析
待到秋來九月八:“九月八”是重陽節的前一天,這裡用重陽節來指代時間,詩人沒有直說重陽節,是為了製造一種緊迫感,也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我花開後百花殺:菊花一般在九月開放,“我花”即菊花,代表黃巢自己或者起義軍。“百花殺”有雙關含義,一是實指秋天到來後百花凋零,二是象徵唐朝腐朽的統治勢力即將被起義軍消滅。
沖天香陣透長安:菊花盛開,香氣濃郁,直衝雲天,瀰漫在整個長安城。這是一種誇張的寫法,用來形容起義軍的浩大聲勢和強大力量。
滿城盡帶黃金甲:“黃金甲”既指菊花金黃的顏色,也寓意著起義軍戰士身披的戰甲。描繪出長安城裡到處都是如菊花一樣身著金甲的起義軍戰士的壯觀景象。
2. 詩歌主旨和意義
整首詩透過詠菊來託物言志,表達了黃巢對推翻唐朝腐朽統治的堅定信念和豪邁氣概。菊花的堅韌、高潔形象與黃巢自己的反抗精神相呼應,同時詩中也體現出一種霸氣和自信,展現出他對起義成功的渴望和期待,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詩。從歷史角度看,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黃巢起義的前奏,反映了當時農民階級對封建統治的不滿情緒和反抗意識。
王仙芝(?—878 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濮州人。以下是關於他的具體介紹:
1. 起義背景:
王仙芝因販賣私鹽為生,當時唐朝政府大力打擊私鹽販賣,這使他對官府不滿。同時,關東地區出現大旱,官吏卻強行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