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
一、起源與發展
唐朝初期沿北周及隋朝舊制,在重要地區設立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唐睿宗景雲年間,開始設立節度使。初期節度使主要掌管軍事,後來逐漸掌握了地方的政治、經濟大權。
二、職責權力
節度使主要負責地方軍事防務,統領當地軍隊,抵禦外敵入侵和鎮壓內部叛亂。隨著時間發展,他們還兼管當地的民政和財政,權力極大。許多節度使在地方上擁兵自重,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對唐朝的中央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三、歷史影響
在唐朝,節度使勢力的膨脹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但在一定時期內,節度使也在維護邊疆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此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依然是重要的地方勢力代表。宋朝建立後,大力削弱節度使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朝中期玄宗天寶年間的一場動亂,因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所以被稱為安史之亂。以下是關於安史之亂的詳細介紹:
1. 背景:
政治方面: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昏暗。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自專大權,排斥正直有才的大臣,製造了一系列冤獄。繼李林甫之後的楊國忠,同樣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他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矛盾日益尖銳。
經濟方面:唐初實行的均田制逐漸被破壞,貴族、官僚、富商等兼併土地的現象愈發嚴重,百姓賦稅沉重,逃戶激增,社會矛盾不斷加深。
軍事方面:唐玄宗開元年間,募兵制成為軍隊兵源的主要來源,形成了將帥專兵的現象,唐初“內重外輕”的軍事局面被打破,轉為“內輕外重”。各地節度使權力極大,控制著當地的軍權、民政和財政,成為具有離心力的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的矛盾逐漸加深。
2. 經過:
安祿山起兵: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名號,率三鎮軍隊共十五萬兵力在范陽起兵反叛。叛軍很快控制了河北,之後從靈昌渡河,接連攻下陳留、滎陽等地。
攻陷洛陽: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安祿山攻下洛陽,於次年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並署置百官。
唐廷反擊: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等河北十七郡的地方官吏紛紛結盟自保,籌集軍隊,給安祿山的後方造成了極大威脅。唐將李光弼、郭子儀先後率軍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十餘地的地方官也再次響應,紛紛殺叛將歸唐。
潼關失陷:洛陽失陷後,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守衛潼關,但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催逼他出關收復失地。哥舒翰被迫出戰,在靈寶會戰中大敗,潼關最終被安祿山的軍隊攻陷。
馬嵬兵變:潼關失陷後,唐玄宗帶領百官放棄長安出逃,於馬嵬驛發生兵變。禁軍統領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領將士發動譁變,先是要求唐玄宗殺死楊國忠,後又要求殺死楊玉環,最後唐玄宗下命將楊玉環縊殺。
肅宗即位:馬嵬兵變後,太子李亨留在關中,之後退至平涼,得到數萬監馬,招募了五百餘士兵。七月十二日,在西北邊鎮將領裴冕、杜鴻漸等擁護之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稱帝,即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叛軍內亂: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繼位稱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殺安慶緒,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在郎山大敗李光弼,並乘勝向長安進犯,但在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死。
3. 結果: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