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內外散佈謠言,說王陽明心學是邪教,會給大明帶來災難。
一時間,京城中人心惶惶。
王陽明在前往京城的途中,也聽聞了這些訊息。
一路上,他還要小心被寧王的手下刺殺。
他心中感慨萬千,深知自己的心學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與固有觀念。
“吾之學說,旨在喚醒世人內心之良知,若因些許阻礙便放棄,如何能救天下之人於迷茫?”
王陽明還是繼續前往那吃人的宮殿。
......
大清位面。
乾隆看完王陽明的一生後,很是沉默。
他心中對王陽明此人,實是有著極為複雜的思緒。
一方面,王陽明在軍事上的豐功偉績,這般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顯赫功績,乾隆自是看在眼裡,也正因如此,他才會由衷地讚歎王陽明為“名世真才”。
“此等人物,若生於本朝,必能為朕之肱股,成就不世之功。”乾隆輕聲自語,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與欽佩。
然而,王陽明所構建的心學大廈,以“心即理”為基石,“知行合一”為支柱,“致良知”為穹頂,其學說如同一股強勁的思想旋風,在當時乃至後世都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吸引無數才俊投身其中,陽明學派之盛,猶如繁星璀璨,不可小覷。
這心學思想的魅力與影響力,恰似一把雙刃劍。
其對於人心的啟迪,對於道德實踐的獨特見解,若能善加引導,或可為大清的思想文化注入一股清新活力,讓臣民在遵循道德規範時,更多地從內心自覺出發,而非僅僅流於表面的形式。
可他身為大清的天子,揹負著維護祖宗基業、確保社稷安穩的重任,大清自開國以來,便將程朱理學奉為正統思想,那是維繫整個王朝思想秩序的根本大法。
科舉取士,從童生試到殿試,無一不以程朱理學為考核的標準與依據,無數士子十年寒窗,誦讀的是四書五經,研習的是程朱註解。
“朕若對心學稍有放縱,那這百餘年建立起來的思想根基豈不要動搖?”
乾隆的眉頭緊緊皺成一個“川”字,他彷彿看到了士子們棄程朱理學而不顧,紛紛轉向心學的混亂場景,看到了因思想的動盪而引發的社會秩序的崩塌。
就在乾隆陷入沉思之際,太監總管李玉小心翼翼地走進御書房,輕聲奏道。
“陛下,和大人求見。”
乾隆微微抬眼,緩了緩神,說道:“宣他進來吧。”
和珅邁著小碎步走進御書房,行禮之後,見乾隆面色凝重,便試探著問道。
“陛下,可是有何事煩憂?”
乾隆想笑,這傢伙明知故問,這光幕上到天子,下到乞丐都能看,這傢伙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嗎?
“和愛卿別裝了,你且看看這王陽明之事,朕心實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