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青從懷中取出五封信,請皇帝過目。
劉允上前去接過,轉呈給皇帝。
每封信件都長達幾頁。
皇帝將信件一封一封看過去,面色始終平靜。末了的一封信有五頁,他面色轉為冷肅,多看了些時候,隨後,遞給劉允,“讓柳先生看看。”
柳閣老從劉允手裡接過信件,把那封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隨後,盯了一會兒印章,又看了看信紙背面。
石長青一直等著皇帝垂問原由,卻一直沒等到。
皇帝正饒有興致地看著柳閣老,“先生這是——”
柳閣老將信件疊好,交到劉允手裡,道:“臣瞧著這封信,震驚惶恐之後,不免想到程閣老其人的品行,和一些見聞。”
皇帝仍是把石長青晾在一邊,對柳閣老的話生出好奇心,“說來聽聽。”
柳閣老稱是,娓娓道:“臣與程閣老不合,幾乎自入官場之後,便與他分歧不斷,這些,先帝與皇上都看得清楚。”
皇帝頷首,“沒錯。程先生為官員考慮的多,你則是為百姓考慮的多。腦子都夠用得很,為人處事之道,各有長短。程先生過於世故圓滑,你則過於剛正不阿。”
這是第一次,皇帝明確地說出對兩位閣員的看法。
柳閣老躬身一禮,繼續道:“臣與程閣老意見相左的時候太多,慢慢成了積怨已久的冤家對頭一般,對程閣老很多事都有意無意間留心。
“去年臘月,皇上命付大學士與臣一同主持內閣,臣因為不在官場已久,私心裡其實顧慮頗多。一次,在吏部侯尚書家中議事的時候,跟他說了兩句,擔心內閣會因付大學士成為空架子,一件實事都辦不成。
“侯尚書聽完大笑,說臣鑽了牛角尖,竟忘了審時度勢,付大學士的為人處事之道,自有可取之處。
“臣經他提點,才由衷贊同,沒了那些杞人之憂。隨後,侯尚書與臣開玩笑,說臣看人識人的眼光,有時真不及程閣老。
“臣問因何而起。
“侯尚書說,只說這付大學士,早在十幾年前,程閣老便斷定此人仕途不會有大起大落,應該是活得最愜意的那種官員。
“臣知道侯尚書與程閣老年輕時交情深厚,近些年因為政見相左才疏於來往,便說你瞧不上我也罷了,何必這樣捧誇程閣老。
“侯尚書就讓臣等等,之後找出了當年程閣老寫給他的諸多信件。他翻找許久,才找到了那封程閣老評價付大學士的信件。
“在那期間,許多信件都曾取出來,臣留意到信件上的一些細節:信件的左上角都剪去了一小塊,印章的字跡有一些是‘程清遠印’,有一些則是‘清遠印’。
“臣覺得有趣,問侯尚書,這是何意。
“侯尚書笑說,這種小習慣,他也有,是擔心高手模仿自己的筆跡生出禍端。因此,與人信件往來時,無一例外地做些記號。程閣老與交情尚可的人通訊,只用‘程清遠印’,與交情甚篤的人,則用‘清遠印’,用後者印章的時候,幾個記號會做全;用前一個印章的話,則只是用不留心難以發現的墨點做記號。
“說完,他讓臣看信紙背面一個很微小的墨點,說這也是程閣老留的記號之一,每張信紙後面都有。
“臣聽說之後,不免笑他們疑心太重。當時不以為意,此刻看到程閣老的信件,便想起來了。”
說到這兒,柳閣老再次行禮,“臣本不該與任何人說起程閣老這些私事,但這封信的分量太重,若屬實,程閣老難逃罪責,滿門也該按律處置,但若是有心人誣告,程氏一族豈非受了天大的冤屈?”
皇帝微微頷首,牽了牽唇,這才望向石長青。
石長青已是面色煞白。
皇帝指了指手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