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其次,就是唐朝對戰馬的繁衍一定有一個幾位完善的系統。戰馬的服役年限並不長,大約十年左右,而其中狀態最佳的時期不過兩三年。雖然度過巔峰期的戰馬還能勉強使用,但一般都會速度、耐力都下滑,因而通常會從軍中退役。唐朝若是能夠長期維持這樣的步騎比例,那一個完善的馬政系統必不可少。
再有,就是唐朝的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問題了。馬,是需要草場的,若是國土面積不夠,馬的數量增多,那很有可能會侵佔耕地,造成糧食產量下降。唐朝若是要大量養馬,不管是朝廷養殖還是分派民間,那都必然要求朝廷能夠滿足糧食需求和經濟需求。
“朕記得,之前說唐太宗的開頭,神蹟說‘四方臣服’,還提到了西域。”劉徹拄著腦袋,回想先前的和唐朝疆域有關的每一句話,“看來這西域也是關鍵之地。”
大漢經過幾代帝王的休養生息,他又大力發展軍隊,此時戰馬也有了數十萬匹,但每次對匈奴作戰,戰馬的折損率也是相當驚人的,那都是錢啊!
“這樣的甲騎具裝,重灌騎兵,適合衝鋒作戰,還能夠阻擋敵軍兵鋒,但不適合長途奔襲。”霍去病對甲騎具裝的鎧甲等還是比較感興趣,只不過這樣的確實不適合他一直以來那種直插匈奴內部的奔襲作戰。“倒是那馬鐙,用途廣泛。”
【自甲騎具裝出現以來,這一兵種就成為了南北朝時期的關鍵力量,或者說,當時的騎兵普遍裝備具裝鎧,而一整套完整的馬鎧,重量幾乎能夠達到四十公斤(自動轉換各朝重量),這使得甲騎具裝的力量極為可怕。】
【而南北朝後的隋朝,同樣繼承了這樣的重視騎兵、喜愛甲騎具裝的傳統。以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為例,當時賬面上的騎兵有九萬六千人,而這些人全部都是具裝,一半為鐵具裝(鐵甲),一半是獸紋具裝(皮甲);而後來隨著隋煬帝奔赴江都的出自關中的驍果軍,也基本都是具裝。】
【而出自北朝與隋朝的李淵父子,對騎兵自然非常重視。唐朝起兵之時,從突厥獲得兩千戰馬,又獲得隋朝三千戰馬,而李淵本身任職太原就是在抵擋突厥,他尚為隋朝官員時就在儘可能培養騎兵,從飲食到訓練,都與突厥無異,戰鬥力很高。】
【而入主長安後,唐朝對於騎兵的重視也未曾改變。】
【李世民征戰四方,就專門從軍中“選鋒”,優中選優,最終選出數千人作為精銳騎兵,身披玄甲、也就是人馬具裝,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作為唐軍的先鋒軍,又被成為玄甲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此次奔赴虎牢關,李世民所帶的騎兵,也基本是玄甲軍。而他們人馬具裝的特性,也是唐軍將士被敵軍射成了刺蝟也未見大傷的原因。】
漢朝初年。
“這具裝鎧應當是可以隨時拆卸的,”蕭何道,“跟隨作戰需求改變騎兵負甲情況,儘可能保證了騎兵的機動性。”追擊或者奔赴關隘、戰場的時候就脫下一部分鎧甲,變成輕騎;正面作戰、衝鋒陷陣的時候就人馬具裝,變成可怕的重騎。
唐朝初立,騎兵的數量大概並不多,哪怕後來大量地方勢力歸降,他們手下的兵卒也不是能夠一時間就全部收編的。所以,唐軍騎兵中的關鍵力量,必然還是唐朝自己麾下計程車卒。而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進行選鋒,培養出一批足夠精銳的玄甲軍,唐朝的軍事傳統、騎兵風氣也確實濃厚。
北魏北周的情況神蹟沒有具體說明,但看隋朝,九萬六千騎兵就有九萬六千具裝,其後組建的驍果萬人也都是具裝……尚武之風確實深厚,但隋朝的國力同樣不容小覷。
“說那麼多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現在最關鍵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