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唐軍中的精銳騎兵。】
漢朝,元狩四年。
正事兒來了!
劉徹和霍去病、衛青等人都坐正了身體。
【騎兵在整個唐朝的軍事系統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唐朝的步騎比最高可以達到5:2。】
【而說起唐朝的騎兵,就必然要追溯它的發展歷程。】
【自漢武帝征討匈奴開始,騎兵在中原王朝的重要性就日漸上升,同樣也在不斷發展。】
【在漢朝,騎兵作戰就開始應用馬甲、環首刀等等來作戰。】
神蹟的畫面上同步放出了漢軍的環首刀,筆直的刀刃閃著鐵器冷光,又長又短,長的甚至超過了一米;而馬甲的樣式雖然簡單,但也能夠給馬匹帶來一定的防護。
【其後,在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馬鐙這一騎兵利器,極大地提升了騎兵的衝擊力和穩定性,增強了騎兵的作戰能力,將騎兵的重要性再次提高。】
【同時,南北朝期間還出現了另一個關鍵性器具——完整的成套的馬鎧,能夠防護馬的全身。而這樣的鎧甲一般被稱為具裝鎧或者馬具裝,那麼由此又誕生了騎兵的一個新的分類——甲騎具裝,也就是人馬都批有完整鎧甲的騎兵。】
馬鐙同樣是銅鐵質的樣子,兩隻馬鐙分別懸掛於馬身兩側,分為鐙環和鐙柄兩部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具裝鎧則複雜一些,有鐵質的,也有皮質的,畫面中出現了六個部分,分別標有名稱:“面簾”保護馬頭,“雞頸”保護馬頸,“當胸”保護馬胸,“馬身甲”保護軀幹,“搭後”保護馬臀,以及“寄生”豎在馬尾上。
最後,是全身披掛重甲的兵卒騎在同樣具裝鎧甲的馬匹上的樣子。
秦朝。
嬴政看著漢朝的環首刀,以及南北朝期間的馬鐙、具裝鎧,心情激盪。
大秦連年征戰,加上全國對於軍事的重視,他作為最高統治者,對於秦軍此時的各項裝備自然瞭若指掌,對於各項裝備對應的戰鬥力同樣瞭然於胸。
故而,當馬鐙甫一出現,他立刻就看出了這樣的工具對於軍隊的重要性——解放雙手,增強穩定性,也增強了衝擊力。
這樣的工具對於騎兵而言,意義絕對是劃時代的。
至於具裝鎧,則是進一步武裝了騎兵,人馬鎧甲俱全的甲騎具裝,擁有的衝擊力和戰鬥力更是遠高於沒有任何防護的普通騎兵。雖然可能會對靈活性造成影響,但單論衝擊力,一名甲騎具裝就極高,更何況足夠數量、排列整齊的戰陣呢?
朝堂上的聰明人有很多,不用皇帝開口,他們就自發地開始記錄神蹟中展示出的各項騎兵裝備和兵器,力求完美還原。
“陛下,”李斯近身,對皇帝低低道,“漢朝的環首刀就先不說,但南北朝能夠給馬匹都裝備完整的鎧甲,組成完整的騎兵,那他們在冶鐵技術上必然有極大的進步。”雖然具裝鎧有鐵質也有皮質,但鐵質的數量絕對不少,這背後的原因很容易推出來。
嬴政點頭:“讓工匠們,還有秦墨加強對冶鐵技術的研究。”其實這項研究本來就一直都在進行,而明朝故事中的火器也離不了冶鐵技術,讓大秦上下對鐵器的重視程度再次提高。
漢朝,元狩四年。
“5:2?!”這是什麼比例?唐朝居然能夠做到步兵和騎兵比例達到三比一,這背後反映出來的內容太多了。
首先,就是他們戰馬的數量絕對非常多,不是簡簡單單地多幾匹,因為騎兵要想形成足夠的戰鬥力,那一名騎兵匹配的戰馬數量一定要大於一匹,要有兩三匹才行——固然唐朝的騎兵未必每一支都能夠做到這一點,但只要有那麼幾支精銳,就會對戰馬數量提出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