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不住的自然是契丹人。
相較於物產豐富的大宋,遼朝的物資卻要匱乏的多,他們需要保暖的衣料,需要解膩去油的茶葉,需要各種日常百貨,於是乎遼朝與河西之間的貿易逆差相較大宋也好不到哪去。
逐鹿社在燕雲發展的很成功,尤其是在王幫的運營下,燕雲之地的有志文人不斷加入,他們批評弊政,身體力行的為燕雲漢家百姓爭取權益,這本就是儒家文化的發揚,也得到了燕雲百姓的強烈支援。
當他們在初春青黃不接時提著一袋袋糧食發放給百姓後,但窮人家生病買不起藥時他們提著藥材無償發放後,逐鹿社的名聲在遼朝便如日中天。
因為這偌大的名聲和民意,遼朝的朝堂之上對他們的態度也更為和善,而針對大宋的建議明顯有利於遼朝,漢人官員在朝堂上的地位也逐漸水漲船高。
當然,只是名義上的賞賜增加,實際權力分毫未有,他們依舊是在接觸與管理燕雲的漢家百姓,僅此而已。
遼朝有逐鹿社,大宋有中興黨,而這倆個都是葉安所謀劃出來的東西,因為這種隱秘發展又披著文化外衣的政治手段極為隱秘,無論是漢家文明還是遊牧文明都沒有出現過,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葉安與秦慕慕皆知其破壞性有多強,一旦發動,足以顛覆一個王朝的統治,當河西先進的思想,文化透過這些隱秘組織開始從滲透到全面發揚時,一場看不見,摸不著,卻如同地崩山摧的攻勢就出現了。
大宋中興黨的負責人是張方平,遼朝逐鹿社的負責人是王幫,在河西這麼多年,王幫已經逐漸成長起來,現在也算是河西獨當一面的官員,有他在燕雲,葉安非常放心。
無論河西如何發展,宋遼都是這個時代的倆個龐然大物,他能在西北快速崛起,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被這倆個龐然大物所“踩踏”,其根本的原因是宋遼之間互相防備,互相牽制。
澶淵之戰過去不到百年,很多人還保持著那段記憶,大宋恐懼與亡國之危,而遼人也恐懼與宋人北上,畢竟那場戰爭實際上是宋人贏得了勝利。
所以無論是西夏還是現在的河西,對這倆個大帝國來說都不過是疥癬之疾,在他們眼中唯一的對手只有對方,可諷刺的是,無論宋遼皆被他們所瞧不起的“地方勢力”所擊潰。
疥癬之疾若是不好生治療,最終會演變成一場巨大的災難。
喜歡長歌當宋請大家收藏:()長歌當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