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政策,對於廣大百姓來說是一大福音,他們再也不用擔心生孩子要繳稅的問題,切實減輕了貧苦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政府惠民工作的一大進步。
但是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來看,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改革都是一把雙刃劍,要徵繳人頭稅的時候,人口的增長都得不到壓制,人頭稅不用交了,老百姓對於造人工程的投入力度會不會用泛濫來形容?
答案是肯定的,攤丁入畝後,清朝人民歡天喜地地生娃、生娃再生娃,使人口數量得到了質的飛躍。
據統計,中國自西漢到清朝初期,每次人口普查時的數量總是在五、六千萬之間。
到了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中國人口達到了一億七千萬,
嘉慶十七年(1812年)統計了一次,又漲了,去到了三億六千萬,
道光二十年(1840年)再普查一次,人口已經到了四億一千萬。
由於不用交人頭稅,百姓沒有躲避人口普查。所以從實施攤丁入畝之後所統計的人口數量都是比較準確的。人口的增長給清政府和社會造成了負擔和壓力,也給近代長期戰亂埋下來一條很長的導火線。
第二手亡國政策‐‐閉關政策
這個政策對比攤丁入畝會比較好理解,也容易讓人把它與亡國聯絡起來,顧名思義就可以看到,閉關就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自給自足。
給予清朝統治者實施這個政策的自信來源於中國的地大物博,他們自認為中國啥都有,沒有任何與其他國家通商的必要,而且清朝自認為外國都是一些落後的小國,經濟發展程度遠遠比不上自己,小國們迫切希望與中國通商,貿易貨物,是因為它們的物資短缺,想來中國這裡賺點錢。而中國願意與外國通商,是我泱泱大國給予外國的一種恩賜。
簡單點說就是清朝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大戶人家,而自己的府邸門外經常活躍著一堆關東煮、麻辣燙小販、叫花子什麼的。主人看著就煩,除了偶爾出來買點東西,施捨一下外,大部分時間都關起門自己玩。閉關政策源於是這樣的一個想法和初衷。說白了就是看不起其他來中國做買賣的國家。
當然,除此之外,由於明朝所受的倭寇、外國殖民的事件影響,清朝實施閉關政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減少國內外人員的各種交流,杜絕外國以各種手段入侵,也算是一種國防政策。
所以閉關政策的實質,就是嚴格限制對外海上貿易的政策。
這個政策把清朝與外國商船的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廣州以外的港口不能停靠外國商船。這個規定縮小了外國船隻進入中國的航道和範圍,直到戰爭後才被打破。
除此之外,清朝還專門特許了一種商人專門與外國商人打交道,這種商人名字很多樣化,叫行商,又叫洋商,也有叫官商,這些商人設立了洋行,專門與搞對外貿易經濟。
洋行的老闆都很有錢,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清政府統治底下合法的對外貿易商人,搞的基本是壟斷生意。不像現在的國際自由貿易那麼火,隨便找個外國友人或者居外華僑就可以搞搞歐美日韓代購啥的,微信一開啟漫天都是都是精選進口貨。
當然,洋行老闆們除了有錢外,因為和清政府的關係,他們也很有權,換我們現在的政治體制來說,行商在清朝統治時期除了專營對外貿易之外,還承接了海關、政府接待辦、公安局、外交部的等部門的部分權力,負責外國商人的貿易商稅徵收,安排外商在國內的居住及安全問題,還有外商想和清政府提個建議、點個讚啥的都需要透過行商來傳達。
因為行商畢竟還是商人,沒有實際的執法權,為了更有效地限制外國商人在中國境內的各種活動,清政府又制定了一堆規矩來來管住這幫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