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技術不差,手又穩又準,要只是因為年齡就剋扣人家的工資,宋熙文也做不出這事兒來。
年初八,那個叫做張旭的年輕人跟著他爸一起過來上工,也領到了個開門紅包,那股子高興勁,據他爸說,都很久沒在這孩子臉上看到過了。
發完紅包就直接試機開工,再之後,就是繼續磨新產品。
姜工雖然留下了改進方案,到底工人還沒有實際操作過,隔著電話線說起來,總也沒有那麼直觀。
反反覆覆雞同鴨講了半天,新產品還是一直達不到質量要求,廠裡經驗最豐富的那兩個工人急得團團亂轉,可是戴著老花鏡研究了半天圖紙,還是沒弄明白,問題究竟在哪裡。
一直在老生產線幫忙的張旭忽然示意能不能讓自己試一試。
「我以前就經常研究姜工的圖紙,大概知道一點姜工的風格,說不定……」
張旭話才說到一半,就被他父親打斷了:「咱們都是二廠的老員工,誰還沒看過姜工的圖紙了?」
張旭就垂下頭,不敢多說什麼了。
宋熙文想著反正死馬當活馬醫,再加上這孩子年紀輕,說不定腦袋也活一點,就招招手示意他過來,一起研究圖紙。
沒想到這個學歷並不算高的孩子,動起手來卻很有兩把刷子,不一會兒,就真按照圖紙要求,輕輕鬆鬆的完成了操作,做出來的工件也完全符合標準。
面對其他人驚異的目光,張旭不好意思的撓著頭笑:「我就是突然想起來,每次做環繞切削的時候,有個退步的步驟姜工不太喜歡標註出來,好像是因為咱們廠那臺老機器有點問題,要是額外做這一步反而容易出次品,但咱們現在用的是新機器,應該沒有這個問題。」
電話那頭的姜工也是一拍腦門子:「大意了大意了,以前做環繞切削的時候我還真會故意省掉這個步驟,確實忘記都是新機器,不能這麼寫了。」
他還連連稱讚這個叫張旭的孩子心細,有悟性,是個搞機械的人才。
這個性格有點內向的青工也不說話,只是撓著頭,一直不好意思的笑。
新零件的生產難題終於搞定,接下來就是開發市場了。
這種工件結構複雜,生產難度很大,國內還很少有廠子能夠生產:稍微大一點的廠子捨不得升級生產線,畢竟家大業大的,稍微動一下成本就上去了。
小廠子也同樣捨不得,畢竟國內現在大部分小廠,多半用的都是被淘汰的老生產線,靠著各種零敲碎打節省成本的法子走低價路線,哪捨得買最新的生產線,而且就算咬牙買了,能不能做出來還是個疑問。
也只有像宋熙文這種一心走技術流,背後還有個厲害的大佬支招的新廠,才有膽子這麼玩兒。
不過東西是做出來了,能不能取信於人,贏得訂單,就只能靠著這個銷售出身的老闆,帶著員工繼續一家家的去跑了。
可無論是宋熙文還是姜工都沒想到,東西還沒成功推向市場,他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這麼一個小玩意兒,明明國內每年的需求量並不小,結果在他們廠成功生產出來之前,竟然還沒有一家國內的廠子做出來過,也就是說,之前這一塊純粹依賴進口,就壓根沒有國內產品的生存空間。
面對這麼一個情況,宋熙文這個推銷老手都有點懵。
聽說有個國內小廠能生產這種零件,絕大多數公司也都是嗤之以鼻。
「別開玩笑了,這東西國內根本生產不出來,只能靠進口,再說了,一臺機器動不動就是幾十上百萬,要把你這東西裝上去,結果損傷了機器,這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