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貧道沒猜錯,附近山林中必有佈置,他人找不到,但呂兄弟應該沒問題。」
「好,要找什麼?」
「目標不會太大,纏繞紅繩的木頭丶特殊佈置的石像,掛在樹上的草人木人…找到類似的就告訴我。」
…………
丹陽書院,位於歸州城南門外。
據《歸州縣誌》記載:秭歸雖為三閭大夫故里,但多年來地瘠民貧,原無書院,人才散失。
大興年間,始在南門外捐置房屋十餘間為諸生肄業所,以期「得一有道德而能文章者,為之提倡宗風,熏烝善類」。
經過多年發展,富戶捐資,已是幾番修繕。
書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石雕窗稜,還有高大的馬頭牆。
周圍栽竹林,院外小橋流水,頗有雅趣。
「你說什麼?」
此刻,院內氣氛很是壓抑。
望著堂內幾名差人,一名黑袍老儒生雙目圓瞪,白鬚都氣得亂顫。
大宣朝各地書院,制度幾乎相同。
山長為書院首領,通常由本地德高望眾的儒門高士擔任,多半還在官場混過,有不小人脈。
教書者,分為教授丶講席與助教。
後勤則有監院丶掌祀丶書辦和司庫。
說話者,正是丹陽書院山長宋明樞。
老頭顯然氣得夠嗆,面色陰沉冷笑道:「縣尊大人卻是有趣,不去拿作亂的妖人,卻來書院滋擾,難不成以為是我們書院搞鬼?」
堂上還有幾名教授講席,聞言皆是憤怒。
「簡直是胡來!」
「查案查到書院了!」
「別以為他吳德海能一手遮天,我等定要聯名上奏,看他能得意到什麼時候!」
幾名差人平日裡囂張跋扈,但面對這些個儒生,也只得彎腰低眉,滿臉討好道:「山長誤會了,只是前去問話,而且此事是城隍廟派來的人提出,並非縣尊之意。」
「城隍廟?」
山長宋明樞冷哼道:「城隍廟的人不保一方安寧,怎麼反倒和吳德海勾連一氣。」
「去就去,老夫倒要看看,他們要如何栽贓陷害!」
「我們也去!」
「同去同去!」
書院學子大多出自本地富戶。
縣令吳德海自上任,將秭歸縣弄得烏煙瘴氣,眾人平日裡早有不滿,只不過礙於對方背景,不敢明著對抗。
這次二碑灣的事,也算讓他們抓住了機會,再加上有書院山長撐腰,哪還會退讓。
一時間,書院內群情激奮。
山長宋明樞性格剛硬,本來就是要把事情鬧大,又豈會阻止,頓時帶著眾人離開書院。
一時間,書生們浩浩蕩蕩走入城中。
他們氣勢洶洶,頓時引起不少人圍觀。
周圍百姓議論紛紛,有好事者胡亂打聽,很快就謠言四起,還有不少百姓跟在後面去看熱鬧。
人群中,一人掀起斗笠,若有所思。
如果李衍在,就會發現此人正是搶走一把神火槍,被朝廷通緝的白若虛。
望著眼前混亂人群,白若虛並未跟著湊熱鬧,而是壓低斗笠,轉身進入其他街道。
他不緊不慢,似乎在打量周圍店鋪,實則每走過一個巷口,都會仔細觀察。
很快,一個標記就映入眼簾。
那是個螺旋圖案,歪歪斜斜,就像是孩童用小石子隨意亂畫,看上去沒什麼稀奇。
然而,白若虛卻不動聲色看了看周圍,見無人注意,便直接拐入小巷。
小巷內,都是秭歸縣普通民居。
白若虛挨個尋找,又在一戶人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