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節(1 / 4)

首輔、次輔都指望不上,別的閣員就更別提了。

於是,他開始盤算著調程詢回京。但在當時,正是程詢逐步鬆手讓陸放立威的時候,為求穩妥,當然要耐心等待,直到那邊的局面真的安定下來。

兵部一些事,他常在信中與程詢商討。可是,那廝說,不在京城的日子已久,對兵部的一些人、一些事所知甚少,有心分憂,卻是有心無力。

這些他也承認,就說你倒是快點兒給陸放出出主意啊,讓這兩廣總督三下五除二地樹立起絕對的威信,如此,你就能回京了——他不相信程詢沒法子。

程詢則委婉地說,沒法子,陸放就得一步一步來,慢慢得到官員的認可,慢慢得到百姓的擁戴,他殺敵兵就好,手上儘量不要沾官員的血。

皇帝把那封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心裡挺不是滋味兒的:程詢手上沾的官員的血,對一個二十多歲的文官來說,已然太多。反觀董志和,膽色、氣魄都差了一截,當差也就磕磕絆絆。

是因此,他不免擔心,經過這一番驚濤駭浪之後,程詢會不會生出後怕或是消極的心境。

官場上的殺伐,與殺敵一樣磨人的心魂。太聰明的人,便對世事想得太多、看得太透,出世、入世有時只發生在一念之間。更何況,去年那場天災期間,程詢曾病倒、受傷,結結實實地躺了半個多月。

總算等到恰當的時機,召程詢回京述職。

小太監通稟程詢已到御書房外,皇帝沒應聲,當即起身,舉步出門。

程詢見到皇帝,行禮問安。

皇帝笑著上前,親手相攙,“到外面轉轉,陪我透口氣,你也聽聽近來一些事的原委。”

程詢恭聲稱是。

皇帝轉頭劉允:“傳首輔、次輔、禮部尚書、平南王、臨江侯,申時來宮中,朕要為知行洗塵,他們幾個作陪。”

劉允稱是而去。

信步走在路上,皇帝笑笑地打量著程詢。單看樣貌,程詢除了面容略見清瘦,並無分毫變化。比之離京之前,眉宇間銳氣更重。

最怕的,不過是程詢失去這年紀、這地位該有的銳氣。如果回來的程詢是無慾無求的半仙兒架勢,他估摸著自己真會懊惱得撞牆。

“先前總是憂心忡忡,眼下我總算能放心了。”他說。

程詢微笑,“臣愚鈍,不知皇上為何擔憂。”心裡卻是明白,外放期間的經歷,讓自己回到了前世在官場最有鬥志的狀態,不可掩飾,也無需掩飾。

皇帝逸出爽朗的笑聲,避重就輕:“你若愚鈍,本朝再無人擔得起聰明二字。”隨即話鋒一轉,直言道,“讓你回來,是要你繼續為我分憂,兵部日後就交給你了。”

程詢莞爾,“為皇上分憂,是為臣者分內事。”只是聽皇帝這麼一說,旨意未下,打官腔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皇帝步履愈發悠閒,“你離家的日子,委實不短了。這樣吧,給你十天假,養養精氣神兒,留心一下如今的朝堂格局。”

程詢由衷道:“多謝皇上體恤。”

“交給你的差事,絕不是省心省力的,我也不瞞你。”皇帝神色變得凝重,說起兵部諸事。

傍晚,廖家父子的同僚下衙之後前來道喜,說起剛剛聽說的訊息:皇帝冊封程詢為兵部左侍郎,代尚書職打理兵部事宜,同時任命為候補閣員。

有官員問:“兵部尚書呢?有著落了沒有?”

有人笑呵呵地答:“沒有,仍舊空著。”

眼下,內閣被皇帝整治得只剩了三個人:首輔、次輔和禮部尚書,議事時,再加上一個吏部侯尚書而已。

皇帝的用意,不言自明,一眾男賓或是豔羨或是感慨,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氛圍熱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