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孔子的智慧:教育與人生哲學
孔子對魯國的大師說:“音樂是可以瞭解的。開始時,它像呼吸一樣合攏,然後像純酒一樣流暢,像水晶一樣清澈,像絲線一樣連貫,最後完成。”“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才對音樂進行了修正,使得雅樂和頌樂各得其所。”
古代有詩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時代,他刪除了重複的部分,選取了可以用於禮義的詩篇,上溯到契和后稷,中間描述了殷周兩代的輝煌,直至周幽王和周厲王的缺失,從床蓆之間開始,所以說“以《關雎》的混亂為風的開始,以《鹿鳴》為小雅的開始,以《文王》為大雅的開始,以《清廟》為頌的開始”。孔子為這三百五篇詩篇都配上了音樂,以求與韶、武、雅、頌的音律相和。從此,禮樂得以傳承,用來完備王道,成就六藝。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易經》,為彖、系、象、說卦、文言等部分做了序。他讀《易經》時,三次翻斷了韋皮製成的書帶。他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如果我還活著,我對《易經》的理解就會更加精湛。”
孔子用詩、書、禮、樂教育學生,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像顏回、子貢這樣的學生,受到的教育非常廣泛。
孔子用四件事來教育學生:文學、行為、忠誠、信實。他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謹慎對待三件事:齋戒、戰爭、疾病。他很少談論利益、命運和仁愛。他不憤世嫉俗,不啟發愚昧,只舉一個例子,不涉及三個方面,就不重複講解了。
他在鄉里時,像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在宗廟和朝廷上,能言善辯,只是言辭謹慎。上朝時,他與上大夫說話,態度溫和;與下大夫說話,態度和藹。
他進入公門時,鞠躬致敬;快步前進時,像鳥展翅一樣。國君召喚他時,他臉色立即變得恭敬。國君命令他,他不等馬車準備好就出發了。
魚變質了,肉腐爛了,切割不整齊,他就不吃。席位擺放不端正,他就不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他從未吃飽過。
他如果在同一天哭泣過,就不會唱歌。看到穿喪服的人或者盲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會表情嚴肅。
他說:“三個人一起行走,一定能找到我的老師。”“不修養德行,不研究學問,聽到義理不能實踐,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他讓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就讓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和諧地唱和。
他不說怪異、暴力、混亂、神靈之類的話。
子貢說:“夫子的文章,我們可以聽到。夫子關於天道和性命的言論,我們卻無法聽到。”顏淵感嘆說:“夫子的高深,越仰望越覺得高不可攀,越鑽研越覺得堅不可摧。看著他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後面。夫子循序漸進地善於教導人,用文學豐富我,用禮節約束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了我的才智,就像有所建樹一樣,卓越而獨立。雖然想要追隨他,卻找不到途徑了。”達巷的黨人說:“孔子真是偉大啊,博學多才卻沒有什麼成就。”孔子聽到後說:“我執著於什麼呢?是駕車嗎?是射箭嗎?我還是執著於駕車吧。”牢說:“您說過‘不嘗試,就不會技藝’。”
閱讀此文,令人深受啟發。孔子對音樂的見解、對詩歌的篩選與編纂,以及他對《易經》的深入研究,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學。
我從書中獲得的主要啟示是,孔子將音樂視為一種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藝術形式,他透過音樂的合攏、流暢、清澈和連貫,表達了對音樂的深刻理解。這啟示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時,應該保持耐心和冷靜,逐步解決問題,以達到和諧與平衡。
書中提到孔子對詩歌的篩選與編纂,他從三千多篇古詩中選取了可以用於禮義的詩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