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隆七年至八年,吳鳳凰元年至二年(公元272-273年)交替之際,漢、晉、魏三國從爭奪洛陽歸屬開始,合縱連橫不斷,彼此算計的難解難分。
二月上。
武昌。
吳國行宮。
剛剛乘船到達的孫皓,立即召集重臣、將領,就聯晉抗漢諸事進行商討。
除了荊州方面陸抗等官員、將領外,孫皓也將執金吾滕修、交趾刺史陶璜、蒼悟太守孫慎等交州方面的主要將領召集了過來。
陸抗的身體已經相當瘦削,有風一吹即倒的架式,但他現在是吳國僅有的支柱,很明顯還倒不得。
孫皓對陸抗的態度一改以往,為照顧陸抗的身體,孫皓命侍從搬來一張錦榻,讓陸抗斜靠著,至於其他人,則沒有這個待遇。
特殊的待遇、和氣的態度,處處顯示孫皓對陸抗的器重。
這讓陸抗越發的心驚憂懼。
一貫殘暴不暇顏色的孫皓,難得的改變態度,這裡面定有文章。
行宮軍議一開始,交趾刺史陶璜首先站了出來,向孫皓力諫道。
“陛下,末將以為,從交趾攻偽漢之策可行,荊西一帶,可由大司馬率軍吸引羅憲等人的注意,而我大吳軍隊只要突破夜郎道,則千里蜀地,盡入我大吳手中,到時候,羅憲等人後路被斷,只剩下孤城一、二座,與當年關羽兵敗無異矣。”
陶璜,字世英,丹陽秣陵人,與孫皓少時有舊,關係甚是不錯。
陶璜的父親陶基之前就是交趾刺史,父子兩代在交趾為刺史,這在孫皓時代是極少見的,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位孫仁兄聽風就是雨,被他斬首的親信也是不少。
陶氏父子得了孫皓的恩寵,自然要為主君出力,實際上,孫皓這次移駕武昌,就是在事先得到了陶璜的提議。
在孫權統治時期,吳軍對交趾一帶用兵最多,名將呂岱也因平定交趾之功,升至大司馬、受爵番禺侯。
這幾年來,吳國在江淮、荊州兩個方向頻頻出兵,雖然不時打些敗仗,但也有不少將領立下了功勞。
而相比來說,交趾地處南方,除了征剿越夷、平定叛亂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戰功可得,這使得駐紮在交趾的吳軍將校很有意見。
“咳咳,陛下,陶刺史的意思是我們從交趾向夜郎、南中方向進攻巴蜀。這想法好倒是好,只是這山高道遠,沿途多是蠻夷聚居之地,萬一將卒水土不服,瘴氣入侵則大軍盡墨矣。”陸抗皺著眉頭委婉勸說道。
陶璜跳出來提議出動交趾軍攻蜀,這讓陸抗感到了濃濃的不安。
依陸抗對吳國、漢國綜合實力的判斷,吳國目前的國力估計是漢國的三成,若不是有水軍上的優勢、還有荊州一帶水網密佈的獨特地形地貌,漢軍早就順江東下,一舉將吳國給滅了。
當然,陸抗、施績這二員老將的作用也非同小可,沒有他們,再有利的地形、再堅固的樓船,也擋不住強敵的進攻。
歷史上的晉滅吳之戰,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或許,也正是施績、丁奉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將逝去,讓孫皓感到緊張起來,現在他還有陸抗可以依靠,陸抗之人,又依靠何人?
陸抗的反詰讓孫皓一怔,養尊處優慣了,交趾那等荒蠻蚊蟲滋生之地,他又怎麼可能去過?
這一次謀劃攻漢,也是孫皓在吸取了屢次大敗的教訓後,想出的最為穩妥的一招。
在拿下宜都、公安之後,漢國駐巴蜀的重心漸漸轉移到了荊州西部一帶,羅憲、張翼、李遺等留守重將盯著的也主要是陸抗。
不算道路險阻,從交趾攻巴蜀,路程距離上並不算遠,而且此時的巴蜀,正是防禦力量最為空虛的時候。
在荊州正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