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對於他們拿出的工藝品、木材還有刀具都沒什麼興趣,起初基於對方藩屬國身份多次忍耐,但在發現對方一艘船朝貢貨物僅佔到一成,其餘全是走私貨物之後,洪武帝終於爆發了。
洪武帝直接發話,讓日本不需要年年都來,三年一次即可。
但日本這個國家的厚臉皮也不是蓋的,他們仗著來了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繼續刷大明這個副本,搞得洪武帝很是惱火。
木白聽得也很惱火。
這麼多、這麼多的賺錢機會,居然都被浪費了。
在他爺爺看來,自己是天朝上國,不能拉下臉去佔藩屬國的便宜,所以給對方的賞賜大於朝貢,這行為可以理解,但不代表他們不能從別的地方找補回來啊。
木白回去思來想去,覺得是他爺爺被藩屬國這個概念鬧暈乎了。
最早的藩屬國源於西漢,當時因為西漢本身還是封國制,所以番邦屬地也能夠自立為國,但是和尋常郡縣一樣,藩屬國也必須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員入駐並且繳納稅金。
作為回報,中央政府會對其提供保護,也會給他們帶來良種以及優質的種植方式還有商貿往來,簡單來說就是繳納保護費的上下級關係。
當時的藩屬國是中央政府實實在在能把控住、可以寫入國家版圖的土地,雖說控制的力度並不算大,但考慮到當時的國家環境就是如此,也可以理解。
西漢的皇帝並不傻,花錢養著這些藩國其實是為了將其當做中原腹地的天然保護傘——藩國分佈也多在中心區域以外,他們是呈「衛星城」作用保護中心區域的一道外在屏障。
這也是其名字「藩」字來源,藩之意就是屏障、籬笆的意思。
但時過境遷,藩屬國的概念漸漸從純粹的利用關係變成了只要你給我個面子,口頭上願意臣服於我,我就給你錢給你保護的面子工程。中央政府對藩屬國沒有任何的管理、稅收不說,反倒要給錢給糧給好處,關鍵時候對方還時不時來個反水。
這養的不是籬笆,是個祖宗吧?
還有,這些文臣一幅外國人沒見識沒好東西的想法是怎麼回事?
中原之所以成為如今的中原,恰恰是因為那些在故人看來是「蠻夷」「番邦」之地的持續輸入。
如果沒有吸納和積極引進各地物產,中原王朝至今還在過著麻、黍、稷、麥、豆的樸素生活,連米飯都沒有。
作為一個曾經在親歷過春秋時代的人,木白可以十分負責任地說:當時的周天子的很多生活條件,甚至都不如如今一個尋常縣城的普通富戶,如今的民眾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外大部分季節都能有新鮮的時蔬,甚至還能拍著胸脯說自己「不時不吃」,春秋時代哪有這個條件!
家裡爺爺和這些文臣這種我家東西最好、外地沒好東西的優越感真是太奇怪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怎麼可以用皇室和朝廷重臣的眼光去看進口的東西是不是有用呢?
有些東西確實便宜,但不代表沒有市場,比如說,對於官員和皇室來說棉花並不是必需品,他們能找出一百個可以替代棉布的紡織品,但是對於百姓來說,便宜輕薄而且是從植物上獲取的廉價棉布難道就不重要了嗎?
不重要的話,棉布也不會在雲南賣得那麼貴了。
外來的產品是不是有意義、是不是有作用要由民眾來決定,官方幹擾市場真的是錯中之錯。
但是儘管木白有滿肚子的槽點要吐,卻還真的不太好說。
如果他直接跑過去拍著爺爺的大腿說,爺爺你太傲慢了,其實咱們東西一點也不多,還要多從外地採購,估計就算他爺爺脾氣再好,也要給木白穿個小鞋,佈置幾車作業。
必須要委婉地將這種念頭灌輸給爺爺,但要怎麼委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