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是從福建泉州一路向北抵達劉家港的海洋貿易線,這些年來隨著政策逐步放鬆,沿海地帶的經濟稅收情況已經達到了前宋時候的八成。
這是個足以讓人驕傲的成績。
別看兩宋的海岸線和國土面積遠不如如今的大明,到了南宋時候更是隻有半壁山河,但當時的海貿已經成為了宋朝的支柱產業,甚至撐住了宋朝龐大的軍費開支,讓在許多人印象中極其孱弱的宋朝力抗當時世界上最大戰鬥力蒙古半個多世紀,甚至熬死了好幾位「一代天驕」,由此可想宋朝的海運基數有多龐大。
之所以大明如今在海岸線更長、世界貿易更加發達的時代沒能趕上宋朝的稅收,完全是因為明朝的專營貨物比起宋朝要多得多。
這些貨物只能官方交易,不入民間流通,自然也不計入稅收,但小錢錢還是賺到的。
另一條道路看起來很不起眼,正是以雲南為中心,聯通南亞和西藏的陸上商路。
這條道路在前宋曾為當時損失了幾乎全部草場的宋軍提供了最後的馬匹來源,當時以茶換馬的貿易也被明朝一併傳承了下來,只不過規模愈加擴大。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其本身的自然環境註定了那兒除了極少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小麥之外,大部分地方都只能以青稞為主糧,別看這種農作物在現代很受需要控制體脂的小姐姐們喜愛,甚至還被加入了奶茶,成為了喝奶茶不會胖的安慰劑,但它的口感……其實十分糟糕。
就和小麥在被人發現研磨成粉之後才開發出食用價值不同,西藏地區沒別的選擇,在磨具沒有發明的識貨他們也只能將就吃起來拉嗓子的青稞,而等到中原的烹飪文化傳入後,這兒的人也嘗試將青稞做成麵食,但很可惜,和蕎麥一樣,青稞沒辦法出麩,因此它不可以像小麥一樣經過拉扯成為麵條,只能擀平後用刀切。
但這樣的製作太過麻煩,而且青稞粉的粘性太弱,若不新增粘性物質,連擀成麵餅都不容易,所以當地人最後發明瞭一種特殊的吃法——糌粑。
這種吃法是將青稞洗淨研磨並且炒熟後磨成的麵粉,用各種拌料混合攪拌,捏成小麵團直接食用。這樣的吃法主要是吃起來方便,藏民出門時候帶些水和粉就行了,某種程度上和被蒙古人發明的奶粉吃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這不代表藏人就真的喜歡這麼吃!
食用更加精細,營養獲取更加直接的食物是人類的本能,藏人對米飯、小麥的需求不亞於被他們當做藥物的茶葉。
但在過去,藏地的鄰居是自己都難以吃飽的雲南,自己都吃不飽飯,更別說支援隔壁了——就算你有再多黃金也不行。
但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
大量的大明移民來到雲南,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開荒種田,而近些年來被派來援邊的官員們先後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食物處理技術帶到這兒,再加上有了從南亞採購來的糧食、經過奢香、淑貞兩位夫人開闢的和四川接通的驛站和道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藏人能夠透過這條商路採購到中原流行的物資了。
隨著這條道路,大明除了得到了生長在高原耐力更好的藏馬之外,珍貴而神秘的藏藥也進入了醫者們研究的佇列中,如今皇宮裡的小朋友要是不幸生病了的話,苦藥汁裡頭就有藏藥的一份力量哦。
(吱哇亂叫的小朋友們:不要啊!更苦了啊!)
如果說前兩條路是大明沿著宋時的路線走下去的話,那麼第三條商路則完全是全新的道路了。
那是以北平為中心,輻射了整個東北乃至於深入到莫斯科大公國的一個商業圈。
如今將領地裡的煤、鐵販賣到大明已經成為了許多遊牧民族的財富密碼。
是的,在鑿地機的輔助下,北方的遊牧民族還是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