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弟衛青,外甥霍去病來開疆拓土。
新設大司馬之職來安置這些軍功外戚。
衛青等深知劉徹對竇嬰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攬賓客之事恨之入骨。
因此行事低調,和柔,取悅劉徹,避免觸犯劉徹的皇權。
後世子孫經常調侃,衛子夫最有價值的嫁妝是大漢帝國雙璧衛青和霍去病。
一個龍城大捷,威震匈奴,見到衛字大旗,匈奴人望風而逃。
一個少年英雄,八百人直搗匈奴王庭,之後數次出征,封狼居胥達到武將最高榮譽。
漢族之所以稱為漢族,就是因為劉徹打出了國威,民族尊嚴並以漢為華夏族群為代名,故稱為漢族。
也有唯天有漢之意,所以華夏族又稱為漢族,銀河族。
一個民族能以漢為名字,並延用至今,足見漢武帝之歷史功績。
對於地方諸侯勢力,劉徹一方面以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其許可權與土地。
另一方面,於元狩元年,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
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
從而敲打了消極應付中央的諸侯勢力,元鼎五年以後
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經過漢初幾代統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漢朝的國力在劉徹即位後已相當厚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劉徹自即位以來,就一改漢初的戰略防禦政策。
積極進取,征伐四方,力圖實現王者無外,大一統的局面。
劉徹開疆拓土的用兵物件首先在南方,建元年間,劉徹兩次出兵閩越。
都不戰而勝,這令劉徹頗有成就感,堅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
他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
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
即漢朝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徵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其對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於此。
劉徹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滅胡,即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他在建元年間,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
在後世看來,張騫出塞其歷史意義不在對抗匈奴,而是開拓了“絲綢之路”。
使大漢與西域各部有了經濟,貿易,文化等交流與往來。
歷史事實已證明一條永恆不變的道理,誰掌控西域誰便有擁有走向強盛的基礎。
從漢朝開始至隋唐最強盛的時候,都是掌控西域的時期。
西漢宣帝,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二帝時期,隋唐時朝都是牢牢掌控西域並延伸到中亞地區。
這一段時間是王朝最強盛的時期,丟失了王朝快速滅亡,甚至連中興的機會都沒有。
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脫後亦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
因此與大月氏結盟的計劃沒有實現,滅胡計劃流產。
建元六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
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
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
到了元光二年,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
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
劉徹批准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
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