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石如雨,楚軍受損嚴重。連續攻了三天,楚軍沒能佔到便宜,無法取勝。
楚王說:“那個國家既然不聽宋國的君主的話,殺了他又如何?”成得臣回答說:“大王把殺鄫子的罪責歸於宋國,現在再去殺宋國的國君,這只是效仿別人的做法。殺宋公和殺一個普通百姓沒什麼區別,不能得到宋國,反而會招致仇恨,不如釋放他。”楚王說:“攻打宋國沒有成功,又釋放了他們的國君,這如何解釋?”成得臣回答說:“我有個辦法。現在沒有參加盂地會盟的國家,只有齊國和魯國。齊國已經和我國兩次通好,暫且不說。魯國是個講究禮義的國家,一直協助齊國穩定地位,不把我們楚國放在眼裡。如果把宋國的俘虜獻給魯國,邀請魯國國君在亳都相會,魯國看到宋國的俘虜,一定會感到恐懼而來。魯國和宋國是葵丘同盟的國家,何況魯國的國君非常賢能,他一定會為宋國求情,我可以藉此機會感激魯國國君的恩德。這樣我一舉兩得,既能得到宋國,又能得到魯國。”楚王聽了之後,大笑著拍手說:“子玉真是有眼光啊!”於是他撤退兵力,駐紮在亳都,派遣宜申為使,將俘虜和戰利品一些車輛,獻給了曲阜。書上這樣寫道:“宋襄公傲慢無禮,本王已經把他軟禁在亳都了。本王不敢自作主張,謹向上國獻捷,希望君主能夠親臨,一同解決這個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魯僖公看了這封信後非常震驚,他知道楚國的使者來獻捷,用詞誇張,實際上是在恐嚇。但魯國實力弱,楚國實力強,如果不去赴會,恐怕楚國會移師來攻打魯國,那時就後悔莫及了。於是他好好招待了宜申,並立即寫了回信,派人快馬加鞭送給楚王,信中寫道:“魯國國君將按您的要求,立即前往赴會。”魯僖公隨後出發,大夫仲遂隨行。他們來到亳都,仲遂透過宜申的介紹,私下裡拜見了成得臣,請求他在楚王面前,對魯國國君多加關照。成得臣引領魯僖公去見楚成王,雙方都表示了敬意和欣賞。此時,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和曹國的五位諸侯也從盂地趕來參加會盟,魯僖公和他們一起,共有六個諸侯在一起商議。鄭國的文公提議尊楚王為盟主,但其他諸侯都猶豫不決沒有回應。魯僖公奮起說道:“盟主應當是仁義聞名,深得人心的人物。現在楚王依靠兵力眾多,強行捉拿上級公卿,雖然有威勢但缺乏德行,人們心中都有疑慮和恐懼。我們和宋國都有同盟的義務,如果坐視不管不施以援手,只知奉承楚國,恐怕會被天下的英雄豪傑恥笑。如果楚國能夠釋放宋公的囚禁,那麼我們願意遵守這個盟約,我魯國怎敢不聽從呢!”其他諸侯都紛紛表示:“魯侯的話說得非常好!”仲遂將這些話私下告訴了成得臣,得臣又轉告給了楚王。楚王說:“諸侯們都以盟主的義務來責備我,我難道能夠違背嗎?”於是在亳郊重新築起了盟壇,約定在十二月的癸丑日,進行歃血祭祀神明,一同赦免宋國的罪過。
盟約已經定下了,會盟的前一天,宋襄公就被釋放了,與其他諸侯一起見面。宋襄公又羞又氣,心情不太好,但他還是不得不向其他諸侯表示感謝。到了盟約的日子,鄭文公帶領其他諸侯,懇請楚成王上壇主持盟約。成王手持牛耳,宋國和魯國等其他諸侯依次在他之後完成歃血儀式。宋襄公雖然很生氣,但卻不敢說出來。盟約完成後,各個諸侯散去。後來,宋襄公聽到訛傳的訊息,說公子目夷已經篡位,於是他打算逃到衛國去避難。公子目夷派遣使者前來,並致辭說:“我代理國家之位,是為了保護君主。國家是屬於君主的,我為什麼不把它交還呢?”一會兒,法駕已經準備好了,公子目夷親自前去迎接宋襄公,並讓他返回了宋國。公子目夷則退回到臣屬的位置上。胡曾先生在評論襄公被釋放的事情時,認為這完全得益於公子目夷的計策。目夷神態悠閒,毫不在意舊君,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