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就知道朕這眼光錯不了!
秦二世這
章邯曹陽征戰, 夏臨淵在外遊說,胡亥在宮中也沒閒著。
他跟眾臣盤點了朝中能用的將領, 把可用人馬調給章邯驅使,為章邯和李由打好後勤戰。同時, 他施行的新政,要釋出《語書》,下到各郡縣去,讓每個黔首都知曉才行。
在新政的細則上,胡亥跟李斯起了分歧。
或者說,這分歧早就有了, 只是之前周文攻破函谷關,於是君臣都默契地沒有激化矛盾,先解決了當時眼前最要緊的戰事。
這會兒周文敗退, 與章邯在曹陽對峙。
朝廷得到了喘息之機。
於是之前胡亥和李斯擱置的爭議,就又擺上了檯面。
那就是關於是否繼續用苛政嚴法來統治黔首。
其實秦朝律令龐雜詳盡,但是基本都很有道理;有的甚至比現代法律, 對人更有道德上的要求。
比如胡亥灌醉司馬欣那次問的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街上有人把路人砍傷了, 圍觀者不救援,要處罰圍觀者嗎?
按照秦朝法律, 距離百步之內, 不施以援手之人,要交兩副甲的錢作為罰金。
而現代看到路上出了車禍, 照走不誤的人多了, 也沒有什麼法律制裁, 只是民眾可能會道德上譴責一下而已。
胡亥對秦朝大部分的法律都沒意見,唯一想要改變的,就是廢除肉刑。
挖鼻、釦眼、割耳朵、剁腳……
這種肉刑,人一旦被判了,之後基本就是個廢人了。
可是李斯堅持不能廢除。
皇帝和丞相起了爭執,與會的眾臣都戰戰兢兢、不敢說話。
這次廷議的參與者除了胡亥、李斯,還有博士僕射周青臣、新晉廷尉司馬欣、右丞相馮去疾,以及趙高。
周青臣不說話是因為怕惹禍上身,他本人沒什麼立場。
司馬欣不說話,是因為他個人觀點是支援李斯的,但是他又是陛下一手提拔上來、飛黃騰達的。所以司馬欣不說話,是出於為胡亥著想的角度,還挺“知恩圖報”的。
至於右丞相馮去疾,則是覺得兩邊都有道理,打算回去想想再做計較。
再說趙高嘛……他另有自己的小算盤。
胡亥把自己認為很充分的理由羅列了一遍,“眾卿,刑罰如此重,那些黔首為了逃脫罪責,也會起反心的!反正聽從朝廷的也差不多會死,造反也有可能死,那為什麼不造反呢?再者,朕為皇帝,天下黔首皆是朕的子民,朕如何忍心把一個個健全的人給處置成殘廢呢?況且,如今正是國家用人之際,珍稀人力還來不及,又為何要反過來去戕害呢?”
胡亥說了這麼多,李斯只四個字就給駁回去了。
這四個字便是“以刑去刑。”
以刑去刑,是說用刑罰止住刑罰。
具體來說,就是從重量刑,使黔首因為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此達到天下不需用刑的效果。
因為小兒子李甲的事情,李斯其實這會兒對胡亥頗為窩火,好在後來李甲平安,還立了功。
偏偏於公於私,李斯不能找皇帝的麻煩。
這下好,胡亥撞到槍口上來。
李斯火力全開,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把個胡亥說得頭暈腦脹、不知今夕是何夕。
以刑去刑這個辦法也不是李斯提出來的,而是《商君書》中“靳令”篇所載。
商鞅變法,是秦國後來能夠一統六國的基礎。
李斯把商鞅的辦法搬出來,眾臣都點頭。
當然李斯反駁胡亥,並不只是出於私心。在李斯看來,他已經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