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進,拿著高句麗王投降的國書將所有城池都下了。
等新羅和百濟收到訊息時,牛刺史已經將平壤都收了。
新羅王和百濟王大驚,一邊悄咪咪的伸手將接壤的一些小城鎮給收了,一邊派人拿著國書和貢品去國內城朝見皇帝。
但比他們使臣團更快的是薛貴和牛刺史的彈劾摺子。
以為悄悄伸手他們就不知道了?
誰都不是傻子,出來之前他們可是拿到了高句麗王給的疆域圖,其中已經去掉了秋前被兩國攻佔的城池和地方。
新羅也就罷了,好歹它一直奉大晉為尊,大晉讓他出兵,他也出兵了,雖然出的兵馬少,但好歹在滅高句麗這一事上有貢獻,大晉的君臣勉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過。
但百濟是怎麼回事?
於是,在百濟的國書到達國內城前,大晉的訓斥詔書先到了百濟。
皇帝歷數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將這段時間佔的高句麗國土還給牛刺史,不然後果自負。
至於新羅,皇帝沒有出聲訓斥,收下了他們的國書和貢品後回了一些東西給他們。
百濟憋屈得不行,但牛刺史的兵馬已經收了平壤後南下,直接停留在邊界,懾於大晉威嚴,他們不得不退兵離開,將才佔下的城池交還給大晉。
至此,大晉才算真的將高句麗王國全部收回。
透過和趙國公等人的商量,皇帝在高句麗的土地上設哥勿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建安軸都督府和安東都護府。
之所以設立都督府,而不是州郡,就是因為這幾個地方打下來的很容易,轄內的勢力皇帝雖然移走了一部分,但依舊有很多的頭領。
便是高句麗在時,他們也很難越過這些地方頭領直接管轄地方政務,當地的百姓也更願意聽從頭領的管轄和命令。
而這些頭領和管轄內的百姓都有七拐八繞的親戚關係,皇帝可以將一些地主、官員和富商移到內陸,卻很難動這些民族頭領。
否則一個不好,才平定的地方只怕又要起戰亂。
所以在查閱過大量的資料,以及和高句麗的舊臣充分了解過後,以白善為首的文官建議皇帝穩妥統治,待將來這些頭領和百姓足夠漢化之後再徐徐圖之。
皇帝思考了一晚上便答應了,於是在三地設立都督府,挑選地方頭人做首領。
其中建安州都督府的都督是原建安城的城主,這一位城主可有趣了,從開始交戰開始,他就一直帶著建安城的兵馬和百姓龜縮在城中。
不論是東北的遼東城,還是東邊的安市城遭受攻擊求救,他一概不理,連國內城被圍城,高句麗王發出勤王的旨意,他也一動不動。
皇帝雖然覺得此人非忠義之輩,但瞭解過建安城的現狀後倒覺得他對轄下百姓還算負責,於是依舊用他為建安州都督。
但對於安市城往南一大片土地,皇帝卻不願設定都督府。
白善也認為這些都督需要監督,於是提議道:“陛下何不設定都護府?”
都督府和都護府在朝廷品級上是一樣的,但相關政策卻一點兒也不一樣。
都督府的都督一般是當地的頭領來擔任,只要不犯下大錯,他們一家還能世襲罔替,轄下的軍事和政治都是自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還有任免之權,其實和王也差不多了。
只不過是皇帝將本屬於高句麗王一人的地盤一分為四,挑選了非高氏的人擔任首領,且都督府必須為轄下百姓造冊登記戶口,對朝廷納稅;
但都護府裡的都護是由朝廷派遣的,軍隊也由朝廷派遣,對其的控制力更強。
之所以越過上面三個都督府在最南邊設立安東都護府,陳兵於此,就是為了震懾新羅和百濟,也是隔絕了上面三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