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能給他一點參考,但還是要自己親眼瞧瞧。永修縣算不算大,邵雲安無從比較,不過倒是挺熱鬧。這也與永修縣的地理位置有關。逛過兩條街,邵雲安看到了一處外形比較特別的建築,仔細一瞧,大門牌匾上寫著“永修書院”。他知道這裡是哪了,王枝松應該就在這裡讀書。
燕國的科舉制度分為兩種形式。通常,凡是在官府認定的學堂裡讀書的學子,都是童生。可是,要考秀才卻是要先透過一次正式的童生郎認證考試。只有透過了縣試和府試才能算正式的童生郎,也才有考取秀才的資格。正式報考秀才時,還要有所讀學堂出具的擔保(證明)書。這種擔保書都是由直接教授學識的夫子提供,只要你在學堂裡讀書,考過童生郎,夫子都會給出具這麼一份擔保書,除非本人聲名狼藉。
這樣的方式面向的多是寒門學子。若是在州府以上的國子監中讀書,可掠過童生試直接參加三年兩次的秀才考試。若是在京師的貢院裡讀書,只要能從貢院畢業,就有了當官的資格,地位相當於舉人。可以直接當官,也可以繼續科考。另外還有一種資格是由德高望重的大儒做推薦,也可以掠過童生試,直接從秀才開始考。但這兩種方式對寒門子弟來說卻是困難重重。首先,不管是國子監還是大儒推薦,這樣的人必須是極為優秀的。國子監進出都非常的難,這樣的人自小接受的教育程度絕對不是一個村子走出來的寒門子弟可以比擬的。而大儒的推薦,又有幾個寒門能有機會接觸到大儒級的人物。
燕國的科舉可以看作是門閥世家推薦制向完全的科舉制過渡的一個階段。國子監、大儒的角色就類似於曾經的門閥世家。各地隸屬於朝廷的學院又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的可能。
在燕國,讀書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讀書人的地位也相當高,若是有功名在身,那就更不一般。在燕國,士農工商中,後兩者的劃分沒有那麼分明,商人在燕國的地位也沒有那麼不堪,也沒有重農輕商一說,但士卻是絕對高人一等的。
不管是前朝還是本朝,科舉的選拔都極為嚴格,即便是從國子監中出來的學子,能考取貢士,進而有希望進入殿試成為進士,真正邁入官場大道的學子也可謂是鳳毛麟角。每三年一次的科舉,成為進士的學子最少時只有幾人,多時也不過十幾二十人。這其中一半以上是從國子監以及大儒推薦的人才中選拔出來的。
秀水村百年來只出過兩位秀才。兩位秀才一位屬趙氏、一位屬王氏,也是因為這兩位秀才,趙氏一族和王氏一族才在原本以孫氏為主的秀水村成為了可以自成一族的大族。對寒門子弟來說,能過童生試首先就是一種榮耀。童生試與秀才考試都是三年兩次,不過是錯開的。要先取得童生試的資格,才能考取來年的秀才試,拿到秀才的資格才能參加三年一次的正式大考。王枝松十五歲就過了童生試,這在很多而立之年還在考秀才的學子中完全可以被稱為神童。
童生試每隔年的八月十二進行,在所屬的縣、州、府連考兩場,拿到童生郎資格的學子便可參加次年八月的院試。院試透過者便為【秀才】,接著就可參加三年一次的秋闈大考——鄉試——透過者便為【舉人】。舉人再接著次年四月的春闈——會試,透過者便是【貢生】,最後貢生參加殿試,由皇帝或皇帝指派的人進行最終的考核,選拔出三甲【進士】。對每一個學子來說,成為進士都是他們努力的最終目標,而一甲三等進士之一,狀元、榜眼或探花,則是他們最終目標中的終極目標。
可雖說是這樣,哪怕只是個秀才,那也是大大的榮耀了。不僅可以免除三十畝田地的賦稅,每月還有二兩銀子的勉俸和一定數量的糧食。富人家看不起這點東西,對寒門弟子來說就不同了。
王枝松今年考過了童生試,明年的八月他就可以參加院試了。但他才十五歲,現在別說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