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吳國的水軍在建國的道路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爭霸後期,水軍軍團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這股勢力一直伴隨著整個大吳帝國的興衰。
大吳帝國中期,正是帝國最為繁華的時候,帝國在東海與南海,都有著龐大的水師軍團,天下太平,便有摺子提出,水軍耗資巨大,每年國庫需要支出一筆軍費用在兩支水軍上,所以建議朝廷裁減水軍,給國庫減輕壓力。
水軍方面,對此當然是極力反對,但是沒有戰事的情況下,長期保持龐大的水軍,也確實給帝國帶來不小的壓力,一開始的時候,水軍方面只能用海上有海匪騷擾海疆為理由,一再推遲裁撤水軍的提議,水軍方面也確實做出出海剿滅海匪的軍事行動。
但是吳國皇帝顯然也覺得壓縮水軍勢在必行,如果沒有過硬的理由,水軍的裁減勢在必行,就在這種時候,南海水師一直水軍為了追擊海盜,在海上迷失了道路,陰差陽錯進入了南海諸國的領地,南洋諸國也是不堪海盜侵襲之苦,在得到當地人的幫助下,南海水師精心設計,一舉殲滅了騷擾南洋多年的幾股海盜,回到吳國之時,帶回了南洋大批的特產。
也正因為這次偶然,大吳帝國發現了南洋諸國的存在,這就成了吳國水師的救命稻草,自此,水師繼續保留,但卻並不是用來打仗,而是用水師作為官商,進行與南洋的貿易,所以中原一開始的南線貿易,其實是從水師開始,等到吳國被大華帝國取代,為了穩定局勢,大華帝國頒下了開海令,允許中原商人自有與南洋進行貿易,而貿易的重點,就在福海道。
大華時期,無論是與西線還是與南線的貿易,都是十分的繁盛,即使後來西梁崛起,西線商路被阻,但華朝與南洋的貿易卻一直是如火如荼,直到華朝內亂,天下分崩離析,群雄爭霸,這才與南洋的貿易一度中斷,直到大秦帝國建立之後,才重開南洋海路,不過與前朝時候的盛景相差還是太遠。
福海道因為海鹽和南洋貿易,也就成了帝國極為富庶的地區之一,天門道之亂,江淮和東海兩道道路封鎖,海鹽難以往關中地區供應,所以福海道就成了往中原供鹽的唯一地區,只是河北道青天王之亂,福海的海鹽陸道,便被切斷,福海的海鹽,只能從海上運輸,而青天義軍實際上已經進入福海道境內,奪下了南海水師,雖然南海水師不讓戰船落入叛軍之手,自己焚燬,卻還是被青天義軍搶下了一批,數量不多,卻也是在海上游弋,給海上鹽道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福海道下轄三州,漳州地處福海西邊,與河北道接壤,韓三通與青天王在河北道進行對決的時候,福海道就已經在漳州進行佈防。
韓三通連戰連敗,整個河北都已經落入了青天王的手中,韓三通無可奈何之下,領著殘部退到了福海境內,暫時進入了漳州城。
韓三通本是想借助漳州城的防禦,先擋住青天王的攻勢,然後等待朝廷的援軍,對青天義軍進行反擊,但是如今漳州平原之上,幾乎到處都是青天王的人馬,漳州六縣,眾多城池,都已經落入了青天王之手,漳州城已經是漳州境內最後的一座堡壘。
在青天義軍還沒有進入福海之時,福海這邊就以漳州成為中心建立堅固的防禦陣地,漳州城雖然地處平原,但是背靠平原少有的一座山,阿彌山雖然不高,但是卻也算是一道後方屏障,整座漳州城倒也是易守難攻。
這是漳州最後一塊骨頭,在青天義軍的眼中,只要啃下了這塊骨頭,整個福海道計程車氣便將崩潰,用不了多久,青天軍便會席捲整個福海道。
青天軍集結了重兵,顯然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漳州城,似乎是有意而為之,在大年初一,就開始突然出現在漳州平原上,對漳州城進行了兇猛的攻擊,如果不是韓三通早有準備,還真是要被打個措手不及。
雖然是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