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質疑這表哥動輒暈一半日的事,只以為對方做戲做到自己跟前兒了,哼笑一聲,拂袖轉身:“要是有臉,你就暈一天半天的,暈成個活死人,別再醒過來現世!”
他是痛快了,說完回了翰林院,方家卻鬧騰了起來:
內閣來傳旨,罷黜方誠濡的官職,理由是結黨鬧事、羞辱朝廷重臣,實則是對先帝心懷不滿,大不敬,皇太后秉承寬容之道,從輕處置,著方誠濡七日內離京,返鄉丁憂思過。
隨後,方誠濡兩個庶弟聽說了逢文季罵方誠濡的那一番話,過來質問兄長有沒有說庶子是小娘養的那種話,得不到準話,便完全認定了,開始鬧分家,又說等回到祖籍就請族裡做主,把方誠濡這等蔑視手足、招災惹禍的東西逐出宗族,族裡要是偏袒方誠濡,就到官府告狀。
右都御史家裡雞犬不寧,左都御史那邊也沒好到哪兒去,被看了告示邸報弄明原委的親朋一個勁兒地懷疑是不是吃錯了藥。
大家實在是不明白,他為什麼要湊這種摸虎鬚的缺心眼兒的事情。現在好了,熬了半輩子,熬成了言官翹楚,一下子被一擼到底,家族會不會被遷怒不被錄用都未可知,還是自找的。
左都御史心裡也苦啊,卻只說得出一句為自己開脫的話:“我怎麼知道那廝騙我,他只說捱打了,沒說為什麼捱打啊。”
他真正失算的其實不是這個。他認定小太后睚眥必報,護短兒得要命,為著馬伯遠,定會順著事態的發展,讓英國公有苦難言。
要命的是,事過後回想起來,她從一開始就沒刁難英國公的意思,看的是英國公的為人、品行、履歷,便是有錯,也會大而化之。
英國公察覺到了這一點,實心實意地承情,最終是不論如何也會說出發生衝突的起因——方誠濡鬧了這一場,倒讓君臣兩個再無隔閡了。
更要命的是,自己沒能及時察覺,反倒撒著歡兒地跳進泥潭,誰想撈都撈不出來。
事已至此,還能怎麼著?也只好麻利地收拾行李,準備走人。老實幾年,說不定還有出頭之日,這時候要是再賴著不走,大概就真要連累子孫了。
隨後,這事情在士林引發了一番持續很長時間的爭論,人們爭論的點不是勞什子的文官言官捱打,那根本是場鬧劇,他們爭論的是很多門層出不窮。很多人說完反對這種情形的要點,便少不得指名點姓地奚落方誠濡幾句。
而認為庶出之人的確不可過分抬舉的也有不少,秉承嫡庶就該涇渭分明、劃清楚界限的宗旨婉言辯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認可方誠濡蓄意挑釁羞辱人的行徑,對此也著意表態,提倡君子不但要輕易不動手,更不可有小人行徑,但凡有之,便是文人之恥,必不與之為伍。
這個說幾句,那個說幾句,便逐漸形成一股暗流,一股能將方誠濡吞噬的暗流。
當日隨他一起進宮的言官,無一例外地稱病不起,得知耽擱一日便扣一年俸祿之後,索性相繼遞了辭呈。吏部一概照準,從補缺的人、翰林院裡找了人補缺。都不是重臣,找替補之人真不是難事。
方誠濡一病不起,離開京城的那日,是被僕人抬上馬車的,據說情形堪憂。
裴行昭聽錦衣衛說了,漫不經心地嗯了一聲。那種不安分的人,活著佔個宅子,死了佔塊地皮,橫豎都多餘,愛死不死,關她什麼事兒?
對於士林熱議的嫡庶,她其實也覺得多餘兼無聊。
有什麼好爭論的?那不都是混帳男人惹出來的事兒麼?以三妻四妾為榮,子女便有了嫡出庶出之分。有享齊人之福的家境,卻沒享齊人之福的本事,譬如不懂得約束妻妾。
她的祖父、宋閣老的祖父,都是這種貨,嫡子庶子都有了,美其名曰家族有後,已經完成開枝散葉的大事,然後早早兒地嚥氣了,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