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最難以理解的“南蠻鳥語”,但韓信那驚人的耳朵還是準確地捕捉到了歌者的每一個音節,而他的大腦能把每一個音節的含義,直接轉化為他能理解的語言。
哪怕已經從大學畢業出來好幾年,韓信仍能毫不費力地分辨出,這是屈原的《招魂》。
他那一千錢花的不冤,這會可是秦朝,能這麼吟唱這些歌曲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了!
四個身披白衣的壯漢在老者的歌聲中走上前來,孔武有力的臂膀抵住厚重的棺材板,四下一聲齊喝,發力將棺材板推到盡頭,歌者恰好唱到這裡猛然一頓,只聽得棺材板與棺木間的榫卯機關相互契合,發出清脆的“啪嗒”一聲。這聲音宛如休息完畢的休止符,又勾起了老者嗚咽著的歌聲:
“……
歸來兮!恐自遺賊些。
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歸來兮!不可以久些。
……”
歌聲中,四個大漢發一聲喊,從地上抓起抬棺的轎梁,齊刷刷上了肩,楚地習俗中特有的“落氣紙”在棺材前熊熊燒起,大漢們邁開步子,在一堆不知名樂器的喧囂中將棺材從“落氣紙”的火苗上方抬過,抬出了靈堂。
走在下邳城的一個夕陽裡,這具明顯比較上檔次的棺木和這支隊伍的超小規模引起了普通市民的圍觀,但這圍觀也僅限於遠遠看看,交頭接耳議論幾句。下邳已經不是小城池,幾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城裡人已經習慣了時不時穿過坊市走向東門的白色隊伍。
隊伍走得很慢,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紙張還是最昂貴的事物,送葬的隊伍再有奢侈也沒法做到漫天撒紙錢的常見熒屏景象,按照楚地習俗,走在隊伍最前方的灰衣老者左手執掌招魂幡,右手在腰間的一個竹筒裡不時摸出幾粒夾雜著稻穀的米粒,撒在前方和兩邊的道路上,市民們放養在家門口的雞屁顛屁顛地跟上來啄食。
蒼茫暮色裡,老人用楚國方言唱出的《招魂》越發淒涼憂傷:
“……
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
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從目,往來侁侁些。
懸人以嬉,投之深淵些。
致命於帝,然後得瞑些。
歸來!往恐危身些。
……”
“停下!所有人抬起頭,接受審查。”塗大懶洋洋地舉起左手,輕輕一揮,幾個士兵端平了青銅長戟,以一個簡單的望月陣型,攔在送葬隊伍的前面。
雖然走得很慢,但隊伍終於還是在太陽落山前來到了下邳東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