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鄭曉存同志曾來家看望過我。
張執一同志在《革命史資料》第5期及《上海黨史資料通訊》第4期裡都提到:
「宋時輪同志在1929年從廣州出獄後,來到上海,經人介紹到董處,就曾得到接濟。」
這在時間上有些出入。1929年秋,我剛和夏之時離婚,正處困難。事情記得是在1935年錦江開門後不久。
錦江送餐郭沫若郭沫若同志在1937年抗戰前夕,從日本回國。他住在上海高乃依路捷克人開的公寓。我怕有人暗害他,擔心他的飲食安全,每天三餐特派錦江忠厚的職員鄧明山負責專送了一個半月。郭老因此曾寫過一首詩贈我,以志紀念,詩云:
患難一飯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陸沉。
今有英雄起巾幗,「娜拉」行蹤素所欽。
惜這首詩的原稿(已裱好),在十年浩劫中,被搶走了。
二、捐獻抗日前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開始,市面景象大變,環境更加複雜了。我一面集中精力經營兩店,一面積極地參與活動,如:響應獻金。曾在上海麥特赫斯脫路(現名泰興路)麗都花園內開設「暑期錦江餐廳」,盈利所得全部捐獻。
三、獨資創辦《上海婦女》雜誌
自從1937年8月13日滬戰發動以後,上海的刊物如雨後春筍,曾經隨著戰爭的高漲而蓬勃風行過一時。日刊、週刊、旬刊、半月刊種類頗多。但到了11月12日中國軍隊整個退出上海後,便近於銷聲匿跡了。停刊的停刊,遷移出版的遷移出版,在馬路上,在便道的書報攤上,檢視一下,除了幾本若干年前出版的雜誌、小說外看不見什麼新讀物。苦悶、孤寂,這恐怕是每一個平素愛買幾本刊物讀讀的人們共同的情緒。至於真能代表婦女呼聲者的刊物更不見世。因此,我和《大公報》女記者蔣逸宵共同商量創辦《上海婦女》半月刊雜誌。當時慣例至少要有七名發起人,故邀請姜平(中共黨員,解放後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許廣平(解放後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王季愚(中共黨員,解放後任黑龍江大學校長)、作家黃碧遙(又名九如,解放後任上海師範學校歷史教授),朱文映、楊寶深、戚逸影、沈德鉤等同志十人(還有二位姓名恕我忘了),連我和蔣共十二人為發起人。我負經濟全責和對外事務,蔣逸宵任總編輯,姜平是副總編輯又是撰稿人,其餘同志為該刊投稿人,國瓊女亦曾投過稿。創刊號是1938年4月20日發行的。《上海婦女》出刊後,在上海起到極其良好的社會影響。當時的南京汪精衛政府和重慶國民黨政府,千方百計都要收買這份雜誌,我都婉言堅決拒絕。處於惡劣的環境的雙重壓力下,大家支援著、鬥爭著,可是終於在1940年2月左右被迫而主動停刊。出版了三十六期,共十八個月。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