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1 / 2)

小說:我這一輩子 作者:董竹君

夏季到來,汙水發酵,臭氣上升,四處飄散,再加上蚊蟲亂飛,真叫人受不了。

這條臭水浜,位於當時英、法租界線上。「義和團」運動以後,帝國主義擴大租界,就把這條臭水浜劃入租界範圍。

後來臭水河浜被填塞改稱六馬路,以後又改稱愛多亞路。愛多亞路南為法租界,北面為英租界及英美公共租界。解放後改稱延安路,分東西兩段,即延安東路,延安西路。

父親與叔叔父親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我父親姓東,後來改姓董名同慶,江蘇南通縣六甲鄉人,貧農還是中農出身我記不清了。父親中等身材,五官端正,長圓形臉,額寬、雙眼皮、大眼睛、鼻直有肉、下巴豐滿……若不是過度勞累,營養能夠充足些,再穿上整齊點的衣履,必然會顯得英俊有神。人們都說我像父親。

父親為人忠厚善良,性格和藹,是一位克勤克儉的人。他的職業先是拉塌車,後改拉黃包車(又叫人力車)。

父親本姓東,為了什麼原因改為姓董?多年之事,對此我已無印象。姓名本是個代表符號。改姓董在社會上已流傳七八十年了,人世間,改名換姓亦是常事。祠族人中,據我知道的幾位早已改姓董了。故在1986年為雙親設建的墓碑上未改回姓東。

父親的貧苦親戚蠻多,彼此很少往來。父親的二弟名文選,我的這位二叔極其仁慈勤勞。三十年代時和二嬸倆住上海蒲石路漁陽裡一號(現名長樂路銘德里33號)。

二嬸未生育,領一養女名國禎,小名根娣。根娣聰明能幹,長大招贅女婿。女婿人很忠厚,生一男一女,以後遷居陶爾斐斯路(現名南昌路)43弄37號。全家以賣報為生。不論冰天雪地、狂風暴雨、炎炎烈日,每天必須在天亮前到報館批發處門口等候買報。領回整理後,全家再出動分送訂戶,每份可賺買價的百分之二十,依此餬口。

在1947年春,住房著火,二叔的八歲外孫和四歲外孫女,因家人賣報未歸,鄰居未及搭救,不幸被活活燒死了。當時我送去二百元濟其眉急。兩個天真無辜的孩子被奪去生命,我特別心痛。他們的慘死使我久久不安!

二叔疼我幫助我不少,可惜很早病故。二嬸於1981年夏去世。國禎妹後來又生了幾個孩兒。夫婦倆在解放後轉入郵局工作。不幾年退休了,現在全家生活很好。

三叔無正式名字,因臉上有幾顆麻子,人都叫他「小麻子」。我和他很少見面,見面時他的舉止動作總是冷靜的,話不多。因貧困而無家室,他推雞公車為生[注],後因勞累過度去世,據說不知死在何處。

母親·姨母·舅舅母親姓李,江蘇吳縣婁門外太平橋鎮人,貧農家庭出身,共姐弟三人。母親是中等身材,額骨高,寬臉龐帶扁形,嘴較大,一雙大腳,沒有父親漂亮。我從未聽到有人叫過她的名字,只記得別人叫她「二阿姐」(也許是排行老二之故),我叫她「姆媽」。母親性格直爽,待人忠誠,但脾氣急躁,一點也受不得別人的氣。她生性勤儉,動作快,又非常愛清潔,雖然我們一家人擠住在一個小房間裡,但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衣服用具洗擦得特別乾淨,一件破舊的白洋布衫還洗得雪白雪白。她總喜歡手拿一個用碎布紮成的小帚子,從早到晚,有空便到處拍灰塵,終日勞作不息。

母親曾嫁給蘇州泥頭巷一個名叫何嚴橋的男子,生一女。丈夫去世後,率女到上海給人洗衣度日,後來遇到父親再次成婚。前房女兒長大出嫁後,很少往來。

母親和父親結婚後,母親就去給人家當「粗做」孃姨。[注]儘管母親一天拼命地幹活,仍不得溫飽。

母親生我以後,又生過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由於生活的困窘,產後身體瘦弱,營養不足,孩子沒有奶水,有病無錢醫,眼巴巴地看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