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文字的散氏盤、齊侯罍、毛公鼎相繼出土以來,翰林大夫之間考據金鼎銘文便蔚然成風。就連散氏盤的第一位收藏者,都曾靠拓印盤內銘文大賺特賺。風氣使然,古玩行裡開始多了一種新手段:收到青銅器先不忙出手,而是要在上面雕鑿銘文,偽飾一番,再找買家。那個時候,甚至直到現在,有文字的青銅器,都要比沒有文字的價值更高。”
在場沒有專攻青銅的學者,不過也有些曾聽同事提到過、真品被後人偽了假字的事兒。當時不明所以,聽雁遊這麼一細說,才恍然大悟,看似多此一舉,敢情都是利益驅使。
裴修遠的關注點,卻仍然在自己的傳龍節上:“那麼,我的傳龍節到底是怎麼被仿出來的?”
說到這個,雁遊嘆了口氣:“其實,完整的王命傳龍節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是有人瞅準孤品價值不菲這點,像散氏盤一樣,根據碎片偽造而成。但後來準備脫手時被人識破,只得打消了這主意。卻又怕別人追究起來聲譽受損,便憑空捏造了一堆藉口,正是英教授方才說的、當局強行索取兼下封口令。既然是官方不許再提,那自然也就少有人敢議論此事。這人也只會被人同情,不會受到非難。”
“你怎麼知道得如此詳細?”
而對裴修遠的詰問,雁遊一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總不能說,當年看穿膺品的人就是自己,以致那掌櫃後來一直心虛躲著他走吧?
“我也是聽師傅提起過,才知道這段典故。如果裴先生不相信,可以另找人再鑑定一下它的質地。這是件‘蘇造’貨,乍眼看上去頗像那麼回事,但經常看西周真品的人便會發現,它銅質粗糙,底子閃白,根本比不上真品。當年夏商周三代鑄造銅器的具體辦法雖已失傳,但史書上講,乃是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務求精良。真正的古青銅器,哪怕用顯微鏡看,都是細膩純然,找不到半點氣泡和砂眼,更無雜質。”
不等雁遊說完,裴修遠已取過一把放大鏡對準藏品相看起來。以前他也曾這麼鑑賞過,當時以為上面的坑窪都是鏽蝕造成的痕跡。直到今天聽雁遊一講,才驚覺那哪裡是什麼銅鏽,而是顆粒不勻產生的凹點。
直到這時,他才有幾分相信,雁遊或許真沒有說錯。
而且,除了質地,雁遊還有其他證據:“仿造它的人受散氏盤風氣的影響,還還多此一舉,在釦眼上另刻了幾字。刀工的好壞姑且不論,單說內容:它刻的是什麼?受命於天。這是秦始皇雕鑿的傳國玉璽之文,李斯起草。可它的鑄造時代是戰國,那會兒秦國還未一統天下,卻不知這話從何而來?退一步講,哪怕這四字早已出現,但也只該君王璽印專用,一枚使者令節,還不夠資格用它。”
“什麼?還有這種事!”
這下子,吃驚的不再只是裴修遠。英老也大吃一驚,情急之下甚至說都沒說一聲,直接從老友那裡劈手奪過古物,又抄起放大鏡,吃力地辨認那細小如蟻的文字。
半晌,他苦笑著扔下放大鏡:“小雁說得沒錯,確實是受命於天四字。剛才我單單發現上面有刻字,卻沒有辨認。否則,也早該發現了才是。”
事已至此,這場真偽之辯顯然已有定論。其中峰迴路轉,掌故淵源,但凡哪一環少知道那麼一點,或許就無法推斷出真相了。眾人回想起來,都對雁遊的學識淵博驚歎不已。
但身為物主的裴修遠,雖然也不得不承認雁遊說的有道理,卻不免仍抱著萬一的希望:“小雁同學,辛苦你對我解說這些。等回家後,我會找機構做一次年代檢測。”
他還是有些不肯相信的意思,雁遊也能理解。畢竟是斥巨資買下的東西,一朝聽個晚輩後生說是假貨,縱然有英老協證,一時仍不能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見裴修遠心情低落,還指望仰仗他的那位工廠老闆連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