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秦末年的權力鬥爭與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公子高想逃跑,但擔心被滅族,於是上書說:“先帝在位的時候,我進宮的時候,他給了我食物,出宮的時候給了我車乘。御府的衣服,我可以得到獎勵;寶馬,我也可以得到獎勵。我應該和他一起死,但我不能。作為兒子,我不孝;作為臣子,我不忠。不忠的人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站穩腳跟,我請求隨先帝而去,希望埋葬在山腳下。只希望皇帝能憐憫我。上書後,胡亥很高興,叫趙高給他看,說:“這可算是忠誠吧?趙高說:“人臣應該為忠而死,不顧別人,哪裡能顧得上謀反!"胡亥批准了公子高的上書,給了他10萬元安葬。
法令處罰越來越刻薄嚴酷,群臣自危,想叛離的人很多。朝廷又修建了阿房宮,治理直道,稅收徵收越來越重,守邊兵役沒有停止。於是楚地的守卒陳勝、吳光等人發動叛亂,在山東起事,英雄們互相立為侯王,反叛秦朝,兵到鴻門卻退了回來。李斯多次要求與皇帝見面,二世不允許。相反,二世責備李斯說:“我私下裡聽到韓非的評論,感覺到了。他說:“姚統治世界時,宮殿有三英尺高,椽子沒有切割,茅茨屋頂沒有切割,甚至酒店也不如酒店好。冬天穿鹿秋,夏天穿葛衣,吃糙米,喝野菜湯,吃土,喝水,喝瓦杯,連看門人都不如。於鑿龍門,疏通夏天,疏通九條河流,鑿九處險阻,疏通積水,將其引向大海。結果,他累得大腿上沒有肉,小腿上沒有毛,手腳上有繭,臉也曬黑了。最後,他因過度勞累而死在野外,埋在會稽山。臣奴的辛勤勞動並沒有超過這一點。那麼,擁有世界所看重的,是不是想讓身體勞累,精神疲憊,在酒店的住宿條件下,吃看門人的飯,自己做臣奴的工作?這是不賢者鄙視的,不是賢者追求的。聰明的人統治世界只是為了天下人的利益,這就是重視擁有世界的原因。所謂賢明的人,一定能夠穩定世界,治理人民,現在他自己還不能得到好處,怎樣才能治理世界?因此,我希望皇帝能夠展示宏圖,廣納良言,長期保持世界而不受損害。我該怎麼辦?李斯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群盜吳廣等人向西掠奪土地,但李由無法禁止。張邯打敗吳廣等軍隊後,使者彈劾三川縣,指責李斯身居三公之位,但盜賊不能如此猖獗。李斯心裡害怕,又看重爵位祿位,不知該怎麼辦,於是滿足二世的心意,想要得到一個容身之地,便上書回答:
賢明的君主必須是能夠全面遵循道教原則,實施監督責任的君主。如果實行監督責任,臣子就不敢盡最大努力為他的君主服務。這樣,臣主之間的名字就確定了,上下之間的綱紀也就明確了。在全世界,無論是賢惠還是不賢惠的人,都不敢盡最大努力為他的君主服務。因此,君主獨掌天下大權,不受任何限制,能享受人間歡樂,這是賢明的君主,人們怎麼能不仔細調查呢!
申不害所說的“擁有世界卻不放縱自己,把世界當成枷鎖”,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他不能執行監督責任的技能,而只是親自努力思考世界上的人,就像姚、禹一樣,所以被稱為“枷鎖”。不能修飾君主明察臣下、韓非解釋的獨掌權柄的法術,不能實行監督責任的方式,專門統治世界,滿足自己的私慾,卻幻想著努力為人民服務,這相當於把自己變成了人民的僕人,根本不是統治世界的人。有什麼值得尊敬的?用別人來侍奉自己,那麼自己是高貴的,別人是卑鄙的;用自己來侍奉別人,那麼自己是卑微的,別人是高貴的。所以侍奉別人的人卑賤,而別人侍奉的人尊貴,從古至今,都不是這樣。古人之所以尊重賢人,是因為他們尊貴;之所以鄙視不賢者,是因為他們卑微。姚和禹親自為世界服務。如果他們因為這樣做而尊重他們,那就違背了尊重聖人的初衷。這種做法太荒謬了。把堯、禹稱為“枷鎖”不是很合適嗎?這是監督責任無法實施的過錯。
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