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
子張向孔子詢問求取官職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把無把握的和不可信的話放到一邊,把可疑的和不可信的話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能少犯錯誤;多看,把覺得有所懷疑的事情放到一邊,把有所疏忽的事情謹慎地實行,犯下的過失就能大大減少。說話少犯錯,行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
過些日子,跟從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受困,孔子問:『可以乾點什麼事?』回答說:『講忠誠守信篤厚恭敬的話,到蠻貊之邦也能行得通;講不忠不信不厚不恭的話,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站立時,就好像看見忠實、誠信、篤厚、恭敬這幾個字直立在面前;在車上時,就好像這幾個字靠在車前橫木上,這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就是本分正直而行為忠厚恭敬,能夠處處推讓而不疑忌別人;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也都能行得通。所謂虛假的名望,就是表面表現出仁的言行而行動上卻違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這樣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會行得通。』
曾參,是南武城人,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孔子認為他能通曉孝道,就傳授他學習的要領。作了《孝經》。死在魯國。
澹臺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態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才能淺薄。已受了孔子的教育後,回去就自己修煉提高修養、從不走邪門小道,不是為了公事不見諸侯大夫。
他往南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很會識別各人的特長,離開或者留在某個諸侯國,以及取予之間如何處理等問題,都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我只憑言語判斷人,對宰予判斷錯了;單憑相貌判斷人,對子羽判斷錯了。』
宓不齊字子賤。比孔子小三十歲。
孔子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的呢?』
子賤做了單父的代理宰相。任期結束後向孔子彙報情況探望孔子。他說:『這個地方有五個人比我賢明,我所以治理好單父全靠這些賢人輔佐幫助。』孔子說:『可惜呀!你所治理的範圍太小了。如果讓你治理的地方大一些就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了。』
在古代中國的教育大家孔子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對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他強調了多聽、多看、慎言、慎行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謹慎和思考來減少錯誤和後悔。同時,他也強調了言語和行動的一致性,認為這是通達的表現。
孔子對於通達的理解,遠超出了名望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通達是本分正直、行為忠厚恭敬,能處處推讓而不疑忌別人。這種內在的品德和修養,比外在的名聲和地位更加重要。這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他的地位和成就,更取決於他的品德和人格。
此外,孔子還強調了孝道、正直、修養等價值觀,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人類應該追求的內在品質。同時,他也強調了自我修煉和提高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
孔子對於澹臺滅明、宓不齊等弟子的評價,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於內在品質的重視。他並不只看外表或名聲,而是透過深入的瞭解和觀察,來評價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和品德。
總的來說,《孔子的智慧》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如何透過內在的修養和品德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智慧不僅僅適用於古代,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