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房四房便也分了家。
既然分了家,老母親總需要人贍養。
老四兩口子和母親的關係最好,主動要求母親跟著四房住,另外三個哥哥每個月給願意給一點兒錢財讓母親改善一下生活最好,不寬裕的話就算了。
可是老大卻不肯,非說他是長子,母親必須跟著他,否則這個家就別分了。至於母親跟著他麼,其他三兄弟每人每個月出三十塊錢給他就好了……
大家都氣壞了。
五十年代中,一個工人一個月工資才三十多塊(還得是師傅級別的,普通工人可能還沒有三十塊錢),老大居然獅子大開口,張嘴就找兄弟們要一個月三十塊的贍養母親的費用?
別逢君都懶得理會老大,他直接跪下給母親磕了三個頭,說道:「娘,兒子不孝,以後就不回來了,娘要是想我、想雨時、想孩子們了,就讓老三老四送娘去我那兒住一段時間……」
說著,別逢君直接帶著一家子離開。
別逢君不提分家,他就不需要付給母親贍養費。自他回國以後,每個月都會匯出八塊錢給母親,但既然沒有分家,他和母親兄弟也沒有住在一起,就沒有規定要他每個月匯錢、匯多少錢……
也就是兩個月沒匯錢回去,老家的別逢聖就受不了了。
但別逢聖自視甚高,拉不下臉來找老二要錢。
於是,湯蘭花來了。
湯蘭花一來,別逢君和別燕東就倒班兒,應雨時把家裡的孩子們交給鄰居姜女士照看,她也倒班兒……
依著姜女士那潑辣爽利的性子,湯蘭花沒少吃掛落,常常被姜女士罵哭,最後抹著眼淚逃回老家。
又撐兩個月,別逢聖實在受不了,主動和老三老四談了分家。
當然,這也是因為奶奶的妥協。
奶奶主動提出,分家以後她跟著老大,讓另外三個兒子,每人每個月出三塊錢的贍養費。
但奶奶其實也是沒辦法,如果她不主動提出和老大住在一起,老大肯定不會同意。
那會兒奶奶還算年輕,雖然裹了小腳,但手上針線功夫了得,會挽紗、會織布,做鞋子的速度很快,一個月能做兩雙、還不耽誤平時幹活。她人勤快,一個人就能把菜園子打理得好好的,在不大的菜園子裡一年種兩季紅薯,她自己的口糧就回來了……
奶奶跟著老大住,等同於她一個人養活大房,其他三個兒子還每個月一共給九塊錢……她是希望老三老四不再受老大的拖累。
就這樣,別家終於分了家。
分家以後的四房人,除了大房,其他人都是越來越好。
別逢君一家是不用說了,因為他和妻子的言傳身教,兒孫們不管是從政的、還是進入學術圈的……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全都是高知分子。
別三叔一家也不錯,雖然在家務農,但如今大兒娶了個能幹又勤快的媳婦兒,當年家裡窮到實在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女兒別婷婷在老奶奶的教導下去求了應雨時,應雨時給別婷婷介紹了一份在縣城煤炭局的臨時工。
別婷婷也聰明,幾次拎著禮品去給應雨時拜年拜節,發現應雨時特別重視兒女們的教育,於是她也向應雨時求教,要怎麼學習、學習什麼,才是對事業、對今後的生活有幫助的。
應雨時思考良久,建議別婷婷考教資。
別婷婷立刻開始買書、自學,厚著臉皮去聽當時的夜校,甚至還和夜校校長的老婆搞好了關係……後來煤炭局附近新建了小學,別婷婷得到了夜校校長的推薦,成功成為了小學老師。
再後來,別婷婷辛苦供養三弟和四妹讀書,現在她三弟也縣城教書,四妹去年已經考上了大學。
也就是說,現在別三叔家裡已經沒有經濟方面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