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其中進士科和明經科是科舉的主流,考試內容則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
其中貼經這個部分從童子試貫穿到會試,相當於是對士子們基本功的考察,所以非常重要。基本上要求全對才能夠考過。
這樣做的好處是,只要腦子靈活些,出口成章,引經據典都很容易。
平安自己不認識這樣的人,身邊的朋友們好像都是有事問度娘,自己能夠記得多少卻很難說。但平安聽說過,錢鍾書先生編《管錐編》的時候,身邊是沒有任何資料的,全憑記憶力。這樣的文學素養簡直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說網路的發展,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平安曾經在不少文學作品中看到過,在網路發展到極致之後,紙質書籍已經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網路儲存。之後人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因為儲存這些資料的伺服器被損毀,導致人類文明斷層。
雖然腦洞很大,但是也未必不可能發生。
扯遠了……對於平安來說,他現在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才。
出口成章,不用翻書就能說得出哪個典故出自某某書,厲害一些的,甚至連法得多了。而平安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經驗送過來。
平安離開京城的時候,可謂走得風光,不少人都來相送。然而回來的時候,卻是悄無聲息。
這當然不是大家沒有得到訊息,只不過從皇帝的態度裡琢磨出了東西,自然就不敢對平安表現得太過親近了。這是人之常情,平安並不在意。
讓他覺得有趣的是,他派人去找張東遠要東西,基本上很快都會被送到,但張東遠本人卻沒有再見他的意思。平安從中看出了一點端倪,一時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唯一態度沒變的是傅彥。
他本來就是那種性情方正嚴肅的人,根本不會為外物所動。所以平安發達也好落魄也好,對他來說並沒有分別。他更在意平安從江南帶回來的東西。
“《自然之理》?這名字道是有幾分意思。”他拿著平安交給自己的書,一邊翻看一邊評價。
平安道,“探索自然界之中存在的道理,所以叫做自然之理。”
傅彥點頭,翻看了一會兒,發現只是將過往書籍之中的內容挑選出來,不由若有所思。
圖書分類法是他跟平安一起折騰出來的。所以比任何人都更加知道平安對這方面的堅持。而現在,他似乎有些明白平安的意思了。這些東西原本就存在於典籍之中,然而內容卻是散亂的,並不成系統。
而平安想做的,便是將這些東西歸納總結起來,形成一個新的體系,也就是他所說的自然科學。
從這一點小事裡,傅彥便可看出,平安因小見大,恐怕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已經想到了許久之後。這樣長遠的眼光,對於大楚來說,是福氣。可是對平安本人來說,恐怕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他能看得見的地方,別人卻看不到。所以他要做的事情,總難免會受到阻撓。
連傅彥本人,也曾經是阻撓平安的一員,所以感觸更加深刻。他雖然並不知道平安到底想要做什麼,但只從編書這件事情便能看出,那恐怕會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
傅彥並沒有貿然評價平安要做的事,他甚至沒有表現出自己已經猜出一部分內容的意思。畢竟他本身不是多話的人,況且他到了這個年紀,已經有了自己的道路和堅持,不會貿然接受平安的那東西,既然如此,探問也無益。
所以他很快重新將精力集中在這本《自然之理》上,開始吸收其中可以學習和借鑑的經驗。最後放下書時,他忍不住嘆道,“身在朝中雖然有許多便利之處,然而要做事時,卻是處處受制。”
平安笑著說,“我一直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