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氣爽,又怎麼會致使身體五勞七傷呢?
此式過後,是為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
這一式與前一式又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說它包含了前一式在內。
所謂去心火,即是安神定心。
橫開雙腿,沉身下蹲,雙手撐在雙膝處,寶相莊嚴肅穆,好似太祖坐在金鑾寶殿內。
上身前傾,內閉一口氣,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好似身體在空中畫圓,而雙腿不動。
在身體繞行途中,扭動頸椎,搖動頭顱,身體畫大圓,頭顱畫小圓。
繞行一圈後,上半身在繞行中會自然抬起,一圈完成後,沉腰坐跨,一口氣徐徐吐出,這時候你就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那尾椎之上好似真有一條尾巴。
此式過後,便是第六式,雙手攀足固腎腰。
這式就回到了三焦中的最後一焦,下焦。
腎主人體之精水,也是先天精氣之所在。
而腰則是腎之府,雙手上伸,拉動筋骨的同時還能拉開腰部。
這就與我們常說的伸懶腰差不多。
復又雙手下壓,待壓到兩側腋下時,反手穿過,期間要以手指劃過腋下的淵腋穴,這個穴位連通背部的膀胱經。
兩手反穿之後,順著這個穴位按摩膀胱經,同時俯身彎腰,雙手順著膀胱經按到腰部即止,又順著屁股後面的環跳穴,經委中穴到小腿上的承山穴。
從動作來看就是俯身折腰,雙手順著腿部的後方下攀。
期間雙腿不能彎曲,這裡面有拉伸筋脈韌帶的效果,同時也能更好的使體內的氣血通暢。
觸地之後,雙手復又轉到前面來,按摩五個腳趾的井穴。
如此復又起身,雙臂與雙腿都不能彎曲,唯有腰部卷伸。
一俯一仰之間,摩運上下,全身精氣盡數匯於腰部命門。
俯身則命門大開,仰身則命門關閉。
關閉時,精氣於膀胱經脈中湧入腎臟,大開時,又於命門中湧出,經由膀胱經散入四肢百骸。
如此往復,就可以“滋腎陰、補腎陽、固腎氣”。
此式過後,三焦已閉,接下來的一式便是攥拳怒目增氣力。
馬步下蹲,聚力氣於腰腹,匯精神於雙眼,做怒目金剛。
以力帶意,以意長力。
雙手抱拳於腰部兩側,出拳時,屏息凝神,雙眼要看著拳頭,其意就好似拳頭裡攥著世間之至惡,心中怒火盈野,又於雙眼中釋放。
待拳頭徹底伸出後,腳趾抓地,鬆開拳頭,五指叉開,由內向外旋轉一圈,旋腕時意在刺激手腕手三陰、三陽經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