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的本家陶唐氏有個後代叫劉累,曾經在豢龍氏那裡學習過養龍的本領,孔甲就造了兩個大池,把抓來的兩條龍交給劉累飼養。劉累養龍很有技巧,把龍喂得很精壯,孔甲看了非常高興,就封他做“御龍氏”。”
“龍這種神物是很難養的,劉累雖然受過專門訓練,但也難免有失誤。經過一段時間的餵養後,一條雌龍突然死去,活著的公龍沒日沒夜的嘶叫,忽然有一天,天空霹雷火閃,大雨急下,河水猛漲,不知為何,那條公龍就順著河水遊走了。”
“眼看一條龍死了,另一條龍跑了,無法向夏王孔甲交差,劉累擔心事情被發現,偷偷把龍給剁成肉餅,謊稱是東海大魚的肉,獻給孔甲。孔甲吃了之後讚不絕口,感覺十分的美味。又派使者向劉累索肉。劉累害怕死龍之事暴露,於是連夜逃走了。”
“這一段記載,來自司馬遷的史記。有很多當代的學者推測,他們養的是鱷魚,但按照描述看,第一,飼養的條件比較苛刻,“非甘泉不飲,非靈水不憩”,“龍”對水質要求較高;第二鱷魚肉並不鮮美,第三,當時鱷魚並不罕見,漢朝以前北方經常可以看到,所以鱷魚的可能性很低。”
“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生物還有大鯢,而鯢魚的肉質確是很鮮美,現在也還有,大的能達百斤。但是能訓練它麼?這個還真沒見過。”
“在古代,養馬稱為“圉”,養牛羊稱為\"芻\",就是指吃草的牲口,吃穀物的稱為“豢”,比如豬狗類,在他們眼裡,龍應該是非常平常的動物,“豢龍”就是說它吃穀物,跟豬啊雞啊沒什麼不一樣。”
“《山海經》會把一些難以理解的事物,甚至為了形象告訴你,以龍外形加以描述。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上古時代,有一種體型較小的水獸,因為在當時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範圍還很小,原始森林接天蔽日,非常適於野獸的生長繁衍。”
“它們可泳可翔,古人便稱之為龍。到夏朝,既然有“豢龍氏”、“御龍官”的職務,就說明了馴養龍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人們將這些巨獸捕獲飼養、馴化,並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技術,使它們可以負重或為人類驅車。”
“所謂“天降二龍不升”,應該是這種動物在狂風暴雨中受傷不能滑翔飛騰,所以才會被人們捉獲。”
“但人們不知道這種動物繁衍能力很差,以至於後來越來越少,所以御龍氏都是為部落首領或皇室服務,龍也就成了一種神聖的動物,其實就是瀕危物種。”
“有學者提出所“豢”的龍可能指馬。如果是這樣,那至少是這種生物滅絕之後的事,馬成了它的替代品。”
寧青雲一翻典故擺出,把大家說得雲山霧罩,一時間理不清楚頭緒。
李沐陽慍怒的說道:“小寧,我們不是找你來講故事的,你扯這些和現在發生的事情,風馬牛不相及啊。”
寧青雲淡淡一笑說道:“老李,此言差矣,我只是想說明,在遠古時代,有一個職業,被稱之為豢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