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示眾。”
顧錦年下達第二條賑災國策,在這個非常時期,控制言論是必然的事情,不是說不允許大家說話,而是怕有心之人,造謠生事。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而且這是古代,基本上百姓能獲取的訊息,只能透過官方公文,類似於邸報這種東西,有是有,可大夏百姓文盲率達到六成。
這還是大夏推崇儒道,匈奴國文盲率高達九成,大金王朝也差不多七成半,扶羅王朝好一點,五成左右,畢竟扶羅王朝人少。
“敬遵侯爺之令。”
刑部尚書也領命。
“著吏部嚴控官員懶惰之罪,設立十二巡查官,奔赴各地災情,暗中調查,收集各地官員行為舉止,如若有官員怠慢懶散,剝皮填草,千刀萬剮,五馬分屍。”
“再由吏部通知下去,此次所有官員,若能穩定災情,一切功績,全部記錄為卷,只要能拯救百姓,解決災情,可入京領賞,有功者,封爵晉品,無論品級,非災地官員,也可發起募捐之行,賑災援助,亦有賞賜。”
這是第三國策。
他必須要將官員的積極性給提高來,朝廷內不怕,有太子等人入場,為了勢力鬥爭,這些官員必然會勤奮起來。
可各地官員就不同了,天高皇帝遠,災情之地,不去坑害災民,說實話已經算是不差,至於全心全意去救援災區,能有幾個做得到?
所以,顧錦年用了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說大道理,為官者應當為民而行,不應該在乎賞賜,可這只是大道理,人終究是有慾望,有慾望就應當滿足他們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