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天的鄉試結束,半個月後許多出彩的文章被髮到了皇宮。
易施大概翻看了一下,大多都是辭藻華麗,但實用性並不高的文章,甚至於武舉文試的內容也是如此,大有紙上談兵的意味。
倒不是眾多學子假大空,而是沒有實際經歷過,想法過於美好,就好像生前公司內實習生們的創意報告,點子新穎有重點,卻忽略了實際操作與經費的問題。
可都是好苗子,一旦閱歷多起來,結合實際再加上年輕新穎的點子,便會取得不俗的成績。
她選擇了一些人重點勾畫後發回了地方,免得考官們因數量眾多審美疲勞而忽略。
前線的戰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征伐軍休息了幾日便繼續深入番國要地,縱然遭遇死守,在紅非的帶領下,配合白瑤突襲,與後方大元帥吳原疏的謀略,也打得本就落下風的番國軍節節敗退。
沒佔一座城池便掠奪的方式,搞的番國百姓怨聲載道難民頻生,戰力弱勢與越發多流亡而來的難民,已經快將番國壓垮。
被壓迫狠了卻無力反抗的情勢下,番國百姓沒有對雲易國軍隊暴動,反而對自家皇室越發不滿。
在紅非派人混入難民中霍亂下,主張投降的呼聲越來越高。
對於民眾而言,雲易國是強大的,一旦成為雲易國的子民,戰爭將會結束,他們也會得到相應待遇,不會連飯都吃不飽。
百姓是愚昧畏強的,在飯都吃不上的時候壓根不會去考慮什麼家國大義,只想趕快平靜下來,恢復不算富足,卻能夠吃飽飯的日常。
由吳原疏上奏,易施批准下,她更是打出了不反抗,無條件投降便可受到補助,不被掠奪的佈告。
此佈告一出,人心渙散的番國百姓紛紛選擇了投誠,為首的便是那些無權無勢卻富得流油的商人們。
古時國之徵戰,除了國庫的存銀剩下的都會向富商們徵收,一旦資金鍊斷掉,戰爭便不會持續太久。
在兵分三路的三軍一路向皇城進發,已快兵臨城下時,番國皇城舉起了白旗,由其國使臣拿著降詔與紅非會面。
隨後快馬加鞭將降詔送回了皇城,雖不是無條件投降,但要求也非常的簡單,皇室將為侯爵繼續掌管番國事務,定期會上報,大的決定也是易施來做。
整體來說很像是一國兩制的方針,不同的是,原皇室不再有大方向的決策權。
說白了就是幹拿好處,遇事不用操心,做錯事也不用背鍋。
易施沒有立刻答應,這次是召集了群臣來商議,最終結果是同意的多,反對的少。
反對派的擔憂便是怕有朝一日,番國皇室東山再起,對此,她斟酌著綜合了一下。
如雲易國的諸侯一樣,她將派去武將掌管兵權,除了身份與地位,不給番國皇室任何的實權。
正好週期短的武舉即將出結果,她將人下派到番國磨練,既可練兵,又可掌控到兵權,一舉兩得。
“……番國國號廢除,整體更名為番邦,皇城讓你給更名為番邦都城,欽此——”
隨著朝堂上小盒子誦讀聖旨,番國徹底歸位雲易國,聖旨的內容將下放到包含番邦在內的各個城鎮。
一國之覆滅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不說後無來者,卻也是前無古人了。
這一戰也讓別國對雲易國軍事力量有了新的評估,特別是周邊小國,更是敬畏不已紛紛示好。
其中就包含了易施的下一個目標蘭陵國,對方不僅傳書恭賀,甚至送來了賀禮。
想必是有足智多謀之人的指點,看出了若是想要繼續擴充套件版圖,下一個目標必是本國。
雲易國的軍事力量強大是一方面,做法卻也很埋汰,以戰養戰,雖是兵法,卻也是最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