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他如同另一位收到信的軻比能一樣,都清楚地知道,公孫瓚在此時拉他們合作,絕對是自救的意味更重,也很難讓自己不被公孫瓚的話說動。
打小生長在遼西,幾乎從未出過幽州地界的公孫瓚,對烏桓人和鮮卑人的瞭解不比他們本部族人知道得少,自然更能抓住這個痛點,一擊即中。
在這番約戰的勸說下,蹋頓確實不能再當什麼旁觀者了!
倘若他不想在日後的某一天,被人從單于的位置上架空下來,他就真得遵照公孫瓚的計劃行事!
公孫瓚這混賬甚至在這封信的最後來了一句,提前恭祝他退位為三王之一。
什麼單于?不存在的!
蹋頓拍案而起,立刻讓人給公孫瓚送來了回信。
他們合作!
------
軻比
能和蹋頓的兩封回信讓公孫瓚先前的鬱氣一掃而空。
得到了這兩路盟友,正可以彌補掉喬琰麾下的張遼和麴演二人對劉虞所給出的支援。
何況他們還有主場作戰的優勢。
但在十一月的開端,在劉虞所在的漁陽縣收到的訊息卻是,公孫瓚的後軍正在退兵,從平谷退向無終的方向。
劉虞朝著東面看去。
在他的視線之中,鮑丘水在已經來臨的冬日泛著一層霜凍的霧氣。
或許是因為上流的河道狹窄處已經有了沿岸結冰的跡象,以至於河流的速度已經變慢了不少。
在此地的城頭上,其實看不見公孫瓚隊伍的動向,但對方若真退兵,也能解釋得通。
劉虞與張遼說道:“過無終之後的濱海道,時常出現積水的情況,車馬與舟船都不好走,自光武帝建朝以來,後頭的道路就沒怎麼修繕過,到現在都已經二百多年了,我此前只能將互市設立在漁陽等地就是這個緣故。”
“公孫瓚先前吃了敗仗,若到冬日我們能大軍渡河,他現在的立足優勢也將不復存在,確實不如撤退到無終以東的地方去。這樣一來,短時間內就拿他沒辦法了,只能試試讓烏桓人把他交出來。”
在劉虞說這話的時候,張遼也在看著公孫瓚所在的方向。
不知道為何,他有種奇怪的直覺,公孫瓚的退兵並不是退兵,而恰恰是一個進攻的訊號。
也正是在三日後的夜裡,燕山以北,一路騎兵自鮑丘水流經山中所形成的隘口突入漁陽。
同一時刻,烏桓蹋頓自右北平而來,與公孫瓚合兵,直撲漁陽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