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有因為糧食而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問題。
餓死,是最悽慘和最可憐的死法,而中華餓死之人,不計其數。
“餘華,怎麼了?”看著陷入思索的餘華,林婉詢問道。
“沒什麼,我在想能否透過基因育種的方式培育高產麥種,我曾在一本外籍學術期刊上看過一篇關於作物雜交育種的文章,裡面提出透過孟德爾先生創造的雜交試驗法培育高產玉米,試驗田畝產量資料達到217.2公斤,提升非常多,這篇文章的作者準備攻關300公斤級高產玉米。”餘華看了一眼林婉,整理一下思緒後,腦海記起不久前閱讀的學術期刊文章,藉機拖出基因育種的方法。
基因育種,可以簡單理解為雜交育種。
育種作為一項科學性的工作,理論基礎來源於遺傳學,遺傳學作為一門二十世紀新興學科,還處於萌芽階段,人們並未真正儀式到遺傳學的真實價值和重要性。
全世界的作物育種基本採用純系試驗法,僅有美國和德國走在最前列,搞雜交試驗法。
純系試驗搞作物產量提升較為困難,中華育種史始於1912年,然而,作物產量根本沒有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說……沒有任何改變。
因為,育種是一回事,推廣新品種又是一回事。
培育高產作物,雜交試驗是最好的方法。
餘華以前看過不少歷史類小說,許多主角拿著高產土豆和高產玉米回到古代栽種,認為畝產量不會變化,實際上,作物種子一直存在退化現象,性狀並不穩定。
剛開始產量會非常高,但隨著時間推移,繁衍一代又一代,畝產量一直持續下降。
想要維持作物高產量,必須科學育種和雜交培育,持續不斷的投入。
此話一出,車內瞬間安靜,駕駛汽車的年輕司機雙手猛地一抖,車身略有偏倚,整個人趕緊扶正把穩方向盤。
“畝產217.2公斤?”林婉和劉微異口同聲道,雙眼死死盯著餘華,眼中盡是難以置信之色。
震撼!
深入內心的震撼!
217.2公斤,這個資料幾乎佔據眾人的大腦,劉微、林婉和年輕司機全都明白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玉米畝產434.4斤!
中華玉米畝產量多少?
170斤左右。
“是的,這篇文章出自美國孟山都公司,作者名為謝爾夫·布諾,這是一家生產糖精的公司,不過也在從事育種領域的研究。”
餘華點頭,這篇文章他是正兒八經讀過的,只不過並沒有在意,當時的他主要側重數學問題,糧食作物育種領域一概而過:“我想,既然玉米可以透過雜交試驗法培育高產玉米,那麼,小麥也能透過該方法培育高產小麥,選擇不同地域的優良小麥進行雜交,一代一代不斷培育,一定能搞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高產小麥。光靠老天爺吃飯,我們永遠無法解決糧食危機,必須藉助科學的力量。”
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絕不蹲在井裡,這套來自於後世袁老的作物育種理論基礎,餘華沒有吝嗇,直接透過這種隱晦方式告知林婉。
現代作物育種主流方法便是雜交,後世很多人說雜交水稻口感不好,不好吃,沒有泰國大米好吃之類的,講真,純屬袁老讓這些人吃的太飽了。
這個年代,口感什麼的全部放到後面,作物提升產量,這才是最重要的。
“餘同學,真的能做到300公斤的高產小麥嗎?雖然我沒怎麼種地,但也知道畝產六百斤的概念。”劉微還是有些無法接受,他感覺心裡有什麼東西彷彿碎掉了,以前談莊稼產量,小麥最高也就一百七八十斤,摺合公斤區區九十左右,餘華直接來個三百公斤畝產的小麥。